第417章 破阵子

第417章 破阵子

这个回答让刘将军明显愣了一下。~x`w′d+s*c-.?c?o¢m*

他原以为许舟会辩解与大公主的谈话内容,自己早已准备好证人证据予以反驳。

却没想到对方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直接编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更棘手的是,许舟提及的人和事都无从查证。

“兵书?”刘将军眯起眼睛,“你一介书生,从未上过战场,能写出什么兵书?”

许舟从容答道:“在下虽未亲临战阵,但自幼研读兵法。所著《三十六计》汇集古今战例,加以推演改良。殿下曾言此书颇有见地。”

“荒谬!”刘将军冷笑一声,“殿下麾下谋士如云,会看重你一个赘婿所写的兵书?”

柳承砚突然回过神来,插话道:“刘将军此言差矣。许公子虽年轻,但其才学在景城有目共睹。大公主求贤若渴,看重他的兵书也不足为奇。”

许舟正要继续解释,刘将军突然抬手打断:“且慢!难不成他说什么我们就要信什么?他与殿下密谈的内容无人知晓,还不是任他信口雌黄?”

庭院中一时寂静,所有人都等着许舟如何应对。±o兰£t:兰?文?′学{> ?已tu发-布2=最§?@新?d¤章=¨节e¨@

许舟略作沉吟,忽然说道:“或许…殿下看了我的兵书后有感而发,当场写下了一首词。当时殿下正在挥毫,我总不能说先行告退,所以一直在旁等候。不过,我倒是将殿下所写的词记了下来。”

柳承砚眼睛一亮,立即挥手道:“取笔墨来!”

柳云溪闻言快步奔向屋内,不一会儿就和柳清安合力抬着一张书房桌案回来,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

柳承砚指着雪白的宣纸:“写下来。”

许舟挽起袖子,提笔蘸墨,在众目睽睽之下挥毫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笔走龙蛇间,三十一个字跃然纸上,将一位沙场老将的豪情与壮志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位须发花白的文士凑近细看,惊疑不定道:“这是首《破阵子》?意境雄浑,确实符合殿下当年领兵时的心境。这般气魄,寻常少年郎怕是写不出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另一位宾客喃喃重复,“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好一个梦回吹角连营!这字体也颇为独特,笔力遒劲。[¥d天~¢禧^]小°d说ˉ?|网]¥ ???免(¨?费]阅??读^·°”

人群中的林疏雨面色古怪,总觉得这首词有点耳熟。

许舟不动声色,只是静静站着。

“快!”又有人在宾客中催促,“这《破阵子》的后面一联是什么?”

许舟再次提笔,墨迹在宣纸上流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柳承砚凝视着这阕词,不禁唏嘘:“好一个‘可怜白发生’。初读是领兵征战的豪情壮志,再品已是梦醒后的痛楚与遗憾。这分明是殿下写给陛下表明心迹的词作,诉说着当年领兵平乱的艰辛,希望能唤起陛下的垂怜啊。”

刘将军面色阴沉地注视着宣纸上的词句,突然厉声道:“许舟好歹是个举人,你们怎知这不是他自己所作?”

柳承砚闻言嗤笑一声,手指轻点宣纸:“刘将军是沙场宿将,怕是不懂这诗词之道。这等饱经沧桑的意境,岂是一个未经战事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

旁边一位头戴方巾的文士立即附和:“此词文采斐然,意境深远,我等读书人尚且自愧不如。刘将军何必强词夺理?这必是殿下亲笔无疑。”

“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若非亲身经历,如何能写出这般气魄?”另一位宾客摇头晃脑地品评道。

刘将军一时语塞,目光在诗词与许舟之间来回游移。他忽然重重拍案:“荒谬!万一他诗词造诣极高,偏就能写出这等作品呢?”

许舟微微垂首,语气谦逊:“回将军话,在下虽略通诗词,但只会写些风花雪月的闲词。这等金戈铁马的壮阔词句,实在力有不逮。”

在场文人们纷纷点头。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学究捋着胡须道:“确实如此。没有亲历军旅,单凭想象绝难写出这般真切的词句。”

柳承砚笑呵呵地补充:“许公子的诗词,我府上还收藏了几首。虽说文采斐然,但都是些儿女情长的婉约之作。若他真能写出这等雄浑词章,早就名动天下了,何至于还是个小小举人?”

圆滚滚的虞崇钧从人群中挤出来,擦着额头的汗珠附和:“我府上也存着许公子的诗作,确实都是些风月之作。”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恍然大悟的议论声。

有人眼睛一亮:“这么说来,破阵子就肯定不会是他写的了。”

苏儒朔见状,终于沉声开口:“刘将军,事情已经很清楚,还请莫要再诬陷我苏家女婿了。”

就在气氛稍缓之际,突然有人高声道:“且慢!”

许舟皱眉望去,只见一个

年轻文士指着宣纸问道:“这首《破阵子》怎么少了一阕?”

许舟轻轻颔首:“确实还有一阕未写。”

他嘴角微扬,目光转向刘将军:“正好刘将军不信这是殿下所作,不如现在就派人去镇朔将军府求证。大公主昨夜虽已离城,但她的贴身侍女素心姑娘应当还在府中。”

柳承砚立即会意,朝柳云溪招手道:“云溪,你速去镇朔将军府,找素心姑娘问个明白。”

柳云溪响亮地应了一声,提着衣摆快步跑出庭院。

刘将军脸色阴晴不定,却也无法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柳云溪的身影消失在府门外。

几位年长的文士已经按捺不住,围上前来急切地问道:“少年郎,既然大家都信你了,不如就把那阙词补全了吧?”

“是啊是啊,见了好词却不得全貌,今晚怕是要辗转难眠了。”另一位蓄着山羊胡的老学究搓着手附和道。

一时间,文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早把方才刘将军指控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

对他们而言,一首绝妙好词残缺不全,就像隔着珠帘看美人,实在令人心痒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