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第 11 章

等到沈步青再次见到mai时,已经是一周之后的事了。

即使淡定如沈步青,见到她办公桌上那本被翻阅到翘起一点边角的稿件也是有些忐忑,但她天生表情稳定,只问:“怎么样?“

mai神色严肃:“我能问一下,最后他们追踪到的是灭亡还是诞生?“

沈步青心底一松:“仁者见仁,但在我看来,这两者的界限本就十分模糊,规律只遵守平衡,从不作任何定义。“

mai双手交握:“这个本子,很难拍。“

沈步青在她桌前坐下,点头:“我明白,很多东西都很唯心主义。“

“即使真的拍的出来,很有可能非常枯燥无聊。“

沈步青斟酌片刻:“但是,这里面唯心的部分,不完全是中式的,我觉得西方也能理解。”

mai听明白了,向后靠至椅背:“你想拿奖。”

沈步青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我知道这很难,但我想试试,毕竟还没有人拍过科幻纪录片?”

mai不吭声了,下意识揉了揉眉心:“你需要一个编剧。”

沈步青认可:“我希望是个团队,因为我期望编剧团队除了懂宇宙还需要懂自然。“

“可以,“mai思路飞速运转:”我还是希望里面多一些能呈现在荧幕上的戏剧技巧和冲突,写书可以埋伏笔可以写心理活动,但是大荧幕上时间宝贵,不可能一路平淡。

我看好这个本子,不代表其他人也看好,你要有心理准备,我不可能说服公司全资投资你这个项目,让你自己去做导演。“

专业领域的东西沈步青不作干预,但有一点她很坚持:“我要求全程参与,如果真的出现违背整体大纲思想的东西,我要求有一票否决权。“

mai其实更希望她直接把版权卖给公司,她再去说服公司和其他投资人作联合出品人可能更靠谱,但她迟疑片刻,还是没把话说死:“全程参与可以,作顾问参考也可以,但是具体多大的权力,还得看整个项目的投资人意见和后续的风险收益测评。”

沈步青也不愿在此时作无谓的角逐,先点头说:“那先看团队吧。我必须和导演面谈。”

mai低头按手机,发她一个地址:“我之前已经把你的本子发给穆老看了,他有点兴趣,也想见见你。如果你真的想拿奖,务必抓住这次机会。”

不用她多做介绍,沈步青也明白穆老二字在电影圈的重量,这两年他虽然没有再导新戏了,但是十几年前,他是东亚首位也是至今中国至今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人。

虽然近些年作品不多,但都稳定的获得国际上各大主流电影奖项的提名,这除了足以证明其实力以外,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同国际电影圈保持着持续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而这,也是mai靠着多方联系,想方设法把本子递到他手里的原因之一。

她赌他还想再在世界电影最高奖项上再斩获一枚。

沈步青在穆老位於京郊的别墅完成了约谈,这是一次奇妙的会谈。

当她抵达的时候,实际除了穆老以外,现场还有一位年近三十的男士,据说是穆老学编剧的学生。

沈步青瞬间就明白穆老愿意加入的另一个条件了,大抵是为了这位学生,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要对方能力或者性子不是太离谱,她不介意团队多一位所谓的“关系户”。

事实上这位可以说是相当年轻的编剧并不是一位多事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只是端坐一旁聆听穆老和沈步青的对话,时不时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良久,畅谈的穆老像是突然想起了他静坐一边许久未参与讨论的学生,开口道:“叙言,你说说看,有什么新想法。”

随着穆老的点名,在他眼里过分年轻的女孩也下意识的向他看来,这个女孩有意思的是,即使面无表情,当她望向你,总是专注的看着对方的双眼,反而尤为显得真诚。

宁叙言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紧张,明明还比对方虚长几岁:“其实,我是觉得稍微有些不顺的是,解绮年和仲安两人都想追寻他们理解意义上的向死而生,一个向天际追问,一个向海底搜寻答案。

在我看来,他们选择的这个课题,分明更适合一个人行动,这对情侣,虽然路径不同,但是他们的结论是相同的,只是在搜寻不同的解题方案而已。

这就显得,他们各自组队的情节安排显得有些尴尬…….”

宁叙言仔细斟酌着措辞,毕竟哪位原着都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指指点点:“能想要验证这样浪漫到极点的事情的一对情人之间真的插得进去任何人吗?或者说,他们把这件事情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甚至不惜割舍掉对方,自己的灵魂伴侣,选择分开论证,真的有任何人能比对方能更理解自己吗?

当然我不是说群像戏不好,只是在这本这么特别的命题书内显得有一些……落入俗套。”

事实上宁叙言英国读完博士后并不是没有人邀请过他担任编剧,但是他是个偏艺术与学术的人,看不惯资本裹挟下被改的面目全非的本子也不愿意落一身傲骨去屈就,所以也算是搞砸了几次参与大制作的机会。

还是本科时期的老教授实在看不下去了,才邀请他进组,哪成想今天见了原作者,才晓得自己进组这事居然没过明路,倒是变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关系户。

据说这个剧本项目都是因为原作者本人坚持而产生的,自己一开口就是石破天惊的把演员席位降至男女主两人,换句话说完全没给资本运作塞人的空间,想来是很难继续参与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被那双眼睛一看,他下意识的就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所想,这个故事太特别了,写故事的人也很特别,他不自觉的就报了一些奇异的希望。

然后他就看见,密密的阳光照进那双惯常波澜不惊的双眼中,流露出一些细碎的笑意,显得格外动人:“其实,因为我确实没有影视化的制作经验,写这个本子的时候很担心各个环节没办法让观影者看明白。

所以,所谓的他们分队出发寻找宇宙大爆炸和鲸落,都是希望能通过对内的对话展现一部分讯息,而我想这也许也能成为我同公司谈判的砝码之一,所以你感觉的非常对,所有你觉得有些变扭生硬的地方都是后来和公司谈项目时另外加的。”

说实话沈步青也很惊讶,和这两位的沟通太顺利了,大抵艺术真能让人心灵相通吧,她从包里取出原稿,递给他们:“这是我真正的原稿,但是文字可以描绘的冲突感丶孤独感,我不确定当荧幕上只剩两个完全分隔两地的男女主时,是否还能很好呈现。”

没错,整个故事哪怕阅读时都透露着一种玄妙的只有读者才能意识到的唯心感,作者仿佛并不在意自己在诉说什么,只是随机的讲述,有时候仿佛抓到了一些特别哲学的影子,一会儿又觉得只是自己多虑的错觉。

宁叙言阅读速度极快,更何况删减完一些在他看来相当冗馀的群像戏后,整个故事篇幅骤减得甚至略显单薄。

但是翻阅完毕后,饶是他这种挑剔的性子都觉得十分意犹未尽,甚至一想到要在自己手中编剧就跃跃欲试。

这绝对是一部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品。

宁叙言和老师对视一眼,突兀的感到,不敢说能不能叫座,但这绝对是一部能拿奖的电影。

万物都有追本溯源的本能,即使有着情人之间心灵交汇到灵魂悸颤的美妙,但生命的底色终究是孤独。

几人都不是爱闲谈家常的性子,敲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下午的时间可以说是边谈边写,不知不觉日暮西沈。

事实上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大纲和基本角色丶几段故事线确认后,宁叙言本来写作速度就极快,当原着本人和最终呈现的导演一拍即合,於他而言更是一种加持。

一个下午整个故事框架就被理得七七八八,剩下的就是需要细细打磨的行程中细节。

当他揉着伏安一下午有些僵硬的脖子擡眼时,恰好看见穆老和沈步青一老一少站在庭院中静静欣赏日落的情景。

老师的这种松弛感自师母过世后已经很久未见了,想来也是本次上门拜访的这位小友确实有些忘年交的意思。

日夜交晖之际,他下意识的在剧本开头写下《我的一十二次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