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大婚前夕
第二百九十三章大婚前夕
“当然是为了华夏而战,为了他们自己而战!”
面对卢植的反问,曹刘下意识的脱口而出的说道。
“为华夏而战?那不就是为了我们大汉而战嘛!你这倒是说得没错!为自己而战,嗯!这个说法也无可厚非!可我并不觉得,你这样的口号能够激发出普通士兵强大的战斗意志。”卢植略微沉思片刻后说道。
曹刘知道卢植误解了他口中所说的“华夏”所代表的含义了,曹刘说的可不是为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东汉王朝。
"华夏"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原指代周王朝及其诸侯国,后逐渐扩展至涵盖整个中原地区。春秋时期,"华夏"成为中原诸国的统称,并与"诸夏"通用。
华夏一词到了汉朝,依然在被广泛使用,不过慢慢的“华夏”已经与“汉”逐渐混用了。
曹刘可不打算继续和卢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接着把他今后对于部队的一些调整简单的和卢植讲了一遍,包括部队的改制,兵种的划分,未来新式武器装备后的调整。
卢植到底听懂了多少,曹刘也不是很清楚,不过最后两人达成了共识,就是以后负责辽东总体的军队事宜,近期主要任务是帮助曹刘培养黄忠和赵云等人,尽快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将领。
接下来的日子,郡里有荀谌,李家村基地这边有管宁,军营那边有卢植,曹刘就又和马钧和鲁楠两人一起投入了蒸汽机的改进和应用中去了。
转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六月最后一天,到了曹刘大喜的日子,整个襄平城内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的跟家家户户都办喜事一样。
这么大的排场还真不是曹刘和手下人弄的,完全是襄平城里的百姓自发的,按照曹刘自己的想法,根本不想弄很大的场面出来,按照以往经财是排场越大越隆重,越劳民伤财,人越累的慌。
反正当初曹刘结婚时,婚礼从筹备到举行,都是他和老婆两人弄的,场面并不大,也只摆了二十桌,但那一趟折腾下来,曹刘人都胖了好几斤。
为啥襄平城里的百姓都自发的跟着凑热闹,主要还是因为曹刘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曹刘直接给襄平的百姓把朝廷新增加的田赋税给免了。
曹刘虽然目前的想法,并不想在明面上做太多改变,导致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也不想因为朝廷那边的苛政影响到辽东郡的民心,所以就打算提整个辽东郡的百姓,把新增加的赋税给接下来。
别看一亩田只加了五钱的田赋,普通百姓家的田地也就几亩到十几亩不等,看起来每户好像没加多少,但实际上,田赋税照比之前,直接翻了一倍。
特别是辽东郡这边的耕地是一年一季,翻倍的田赋,普通百姓交完后,真的会连自己一家人都养不活了。
当然曹刘可没傻到自己一个人掏腰包全部承担下来,直接拉上了辽东郡的各大乡绅世家,直接告诉这些人,为了维持辽东郡的稳定,又不违抗朝廷的圣意,所以曹刘这边承担三成,其余七成由所有乡绅世家来承担。
曹刘还好心的帮各家算好了需要承担的比例,至于按照什么比例算的,当然是曹刘看谁不顺眼就比例高一些喽!就像田家高家,曹刘直接算到他俩家头上五十万钱,差不多占了本地乡绅世家要承担的三分之一。
至于曹刘为啥要这样干,当然是想逼着田家和高家这样的乡绅世家闹事啦!原本从孙喧那里搜出来的证据,足够治田家和高家,还有其他一些乡绅世家的罪了,就一个私自贩铁给高句丽等外族这一条,就足够弄死他们全家了。
不过让曹刘没想到的是,这些人反应极快,孙喧的事曹刘上奏朝廷后,几家就找到荀谌那边了,主动请罪说他们负责开采的铁矿,被手下人私自贩卖了,反正是直接拉出了替罪羊,然后还交纳了一大笔钱充当罚款。
那时候曹刘代理太守的任命都还没下来,虽然这些乡绅世家在曹刘看来,早晚都会成为敌人,可曹刘并不想学历史上的公孙度,直接强势的杀了一百多家辽东的豪族,手段过于残忍和激进。
其实主要是公孙度那么干的时候,都已经是189年了,洛阳那边乱成一锅粥,朝廷根本就顾及不到辽东,公孙度手握辽东郡兵马,还不是想干嘛干嘛!
实际上上次曹刘抄到了孙喧的所得后,心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弄出来贡盐和关东酿这样的赚钱的买卖,财富积累感觉也不如抄家来得快。
这不曹刘逮着个机会就为难为首的田家,确实有点黑恶势力的感觉,官逼民反的架势,可惜田家为首的这些世家老实得紧,直接乖乖把钱交了上来,平时更是十分约束自家子弟,简直是乖的要死。
第二件事就是曹刘虽然已经是辽东郡的太守了,却并没有搬进原来孙喧的太守府,而是将原来的太守府改成了学堂,让王烈和邴原那边从基地里调过来了老师,也给襄平城里的7-14岁孩子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义务教育直接面向所有人,不过那些乡绅世家的子弟根本不屑一顾,开始普通百姓也没有人送孩子过来,毕竟这时候普通百姓还很少有人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也不能说普通百姓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实在是普通百姓家庭所要承担的赋税过重,根本就拿不出钱财来让孩子去读书,哪怕是免费的,一般也没人会让孩子去读。
汉朝时百姓所需要缴纳的税赋主要是田赋、算赋和口赋,其他赋税还有徭役和兵役,有些人家会花钱来抵徭役和兵役。
东汉时,延续整个汉朝的轻田租、重人头税的传统,田赋较低,但算赋、口赋负担较重,尤其是成年男子需承担双重税赋。
田赋:实行三十税一,即按土地产量征收,每亩缴纳三十分之一的税款。算赋?:15-56岁成年男女每年缴纳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口赋?:7-14岁儿童每年缴纳20钱。
口赋最开始的时候是从孩子出生就开始收的,到了东汉时才改为从孩童7岁开始收缴。
所以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很小就要开始帮家里干活了,基本上无论男女,从6-7岁开始就会承担起家中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要做一些如放牛、拾柴和挖野菜等基础劳动,再大一些后则需承担更多的体力活,要和家里人一起下田耕种。
曹刘也是从荀谌那里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后,才理解了为啥不要钱还没有百姓送孩子来读书,可以说孩子都是家里的劳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自己的那份口赋钱给赚出来,还要尽量的帮父母分担算赋的压力,曹刘也更加理解了为啥朝廷只是每亩加了五钱的田赋,各地就都闹起来了。
随后曹刘就让荀谌在太守府门外贴了一个公告,但凡来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孩子的口赋免除。
之后的景象就是几乎全城的百姓都把自己适龄的孩子给送了过来,着实把曹刘和荀谌给吓到了,统计下来有将近五千人,差不多占整个襄平人口10%左右。
原本曹刘还觉得太守府挺大,那也一次装不下这么多孩子,不过后面的事曹刘也具体管,直接丢给王烈和邴原他们头疼去吧!
但这份恩情,襄平的百姓可是都记在曹刘头上了,所以得知曹太守大婚,六月末这最后一天,整个襄平城简直比过年的时候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