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出路少青婷

第10章 (436)无声的漩涡

康复园的走廊总是静悄悄的,只有理疗器械轻微的嗡鸣和孩子们断断续续的咿呀声。崔灿灿抱着一摞画纸,脚步尽量放轻,路过园长办公室时,还是被里面传来的声音绊住了脚。

“……家长明确说了,就是因为对这边的康复效果不满意,才要转去省康复中心。”是园长李姐的声音,带着惯有的严厉,“这孩子来了三个月,进步在哪里?评估报告一次比一次难看,你让我怎么跟总部交代?”

另一个声音低低的,是带班的张老师:“李姐,这孩子情况特殊,脑损伤后遗症比较严重,我们一直在调整方案……”

“调整?调整到最后人都调走了!”李姐的声音陡然拔高,“我不管什么特殊情况,家长把孩子送来,我们就得出效果。现在人要转走,责任在谁?你心里没数吗?”

崔灿灿捏紧了画纸,指节有些发白。这种场景她太熟悉了。康复园里,孩子的进步是最硬的指标,一旦有孩子转园,老师们就像站在风口上,等着被问责。尤其是园长李姐,向来以结果为导向,对过程的艰辛往往视而不见。

她悄悄挪开脚步,回到自己的教室。教室里,几个孩子正在玩积木,看到她进来,立刻露出开心的笑容。“灿灿老师!”一个叫小雨的男孩含糊地喊着,举起一块红色的积木。

崔灿灿勉强笑了笑,走过去摸了摸小雨的头。“小雨真棒,搭得真高。”她蹲下来,帮小雨调整着积木的位置,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张老师是她的同事,也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师。那个要转园的孩子,她见过几次,确实情况复杂,认知和运动发育都严重滞后,家长的焦虑肉眼可见。张老师为了他,加班加点制定方案,甚至自费学习了新的康复手法,可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

“灿灿,”张老师推门进来,眼圈有些红,声音带着疲惫,“李姐让我写检讨,还要在全体会上做批评。”

崔灿灿站起身,拍了拍张老师的肩膀:“别太难过了,这不是你的错。孩子的康复本来就受很多因素影响,家长选择更好的机构,也是为了孩子好。”

“话是这么说,”张老师苦笑了一下,“可在李姐眼里,就是我们没本事,就是老师的责任。你还记得上次那个转园的孩子吗?也是这样,最后那个老师被搞得灰头土脸,没多久就辞职了。”

崔灿灿的心沉了下去。她来康复园三年了,自认还算尽心尽力。为了让孩子们多一点进步,她常常牺牲休息时间,研究教案,和家长沟通,甚至自己花钱买教具。可即便如此,她也没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

有一次,一个自闭症孩子在她班上待了一段时间,社交互动有了一些改善,但语言能力还是没有明显提升。家长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一家主打语言训练的机构。那次,李姐虽然没像对张老师这样严厉,但也找她谈了话,话里话外都是对她工作的不满。

“灿灿,你得加把劲啊,”李姐当时说,“家长把孩子送来,是信任我们。要是没效果,我们拿什么留住人?”

崔灿灿当时只能点头,心里却满是委屈。康复工作本就是漫长而艰难的,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进步的速度也不一样,怎么能单凭是否转园来评判老师的工作呢?

下午,全体教职工会议准时召开。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家都低着头,不敢看坐在主位的李姐。

李姐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全场:“今天开会,主要说两个事。第一,关于小宇同学转园的事情。”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张老师身上,“经过园里研究,张老师在小宇的康复过程中,存在方案制定不科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家长对我们的康复效果产生质疑。对此,张老师要深刻检讨,扣发本月绩效奖金。”

张老师的头埋得更低了,肩膀微微颤抖。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大家交换着眼神,却都不敢出声。

“第二,”李姐继续说道,“从今天起,我们要加强对老师的考核。每个孩子的月评估报告,必须有明显的进步指标。如果连续两个月没有进步,或者出现转园情况,责任老师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空调运转的嗡嗡声。崔灿灿感觉胸口闷得厉害,她抬起头,看到李姐脸上严肃的表情,突然觉得有些陌生。这个曾经会和大家一起为孩子的一点小进步而欢呼的园长,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冷漠和功利了?

会议结束后,大家默默地走出会议室。张老师低着头,快步走在前面,崔灿灿想上去安慰她,却被李姐叫住了。

“灿灿,你留一下。”

崔灿灿心里一紧,转过身:“李姐,您有事?”

李姐指了指旁边的办公室:“进来谈。”

办公室里,李姐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灿灿,你跟我说实话,张老师平时工作怎么样?”

崔灿灿愣了一下,不知道李姐是什么意思:“张老师很认真,对孩子也很有耐心,经常加班做方案。”

小主,

“是吗?”李姐挑了挑眉,“那为什么小宇在她手里就没进步呢?”

“李姐,小宇的情况您也知道,确实比较复杂,”崔灿灿忍不住说道,“而且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单凭几个月的效果就否定老师的努力。”

“我不是否定她的努力,”李姐打断她,“我是要结果。家长把孩子送来,花了钱,就是要看效果的。没有效果,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崔灿灿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李姐说得似乎有道理,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

“灿灿,你是老员工了,”李姐的语气缓和了一些,“我希望你能起到带头作用。接下来的考核,你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出任何问题。”

“我知道了,李姐。”崔灿灿低声说。

从办公室出来,崔灿灿感到一阵无力。她回到教室,看到小雨正在对着一幅画发呆。那是她昨天教孩子们画的太阳,小雨画的太阳歪歪扭扭,颜色涂得乱七八糟,却在旁边用拼音写着“灿灿老师”。

崔灿灿走过去,坐在小雨身边:“小雨在看什么呢?”

小雨抬起头,指着画:“老师,太阳。”

“对,是太阳,”崔灿灿笑了笑,“小雨画得真好。”

小雨开心地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看着小雨纯真的笑容,崔灿灿心里的阴霾似乎散去了一些。她想,也许李姐说得对,家长需要看到效果,但这效果不仅仅是评估报告上的数字,更是孩子脸上的笑容,是他们一点点的进步,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小小的动作。

接下来的日子,康复园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了。老师们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拼命地工作,生怕自己班上的孩子出现问题。崔灿灿也不例外,她更加努力地研究教案,和家长沟通,甚至牺牲了周末的时间,给几个进步较慢的孩子做额外的辅导。

然而,压力越大,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孩子因为老师的焦虑而变得紧张,进步反而更慢了。张老师的状态也越来越差,整天愁眉苦脸,上课也没了往日的热情。

一天,崔灿灿正在给一个叫乐乐的孩子做认知训练,乐乐突然发脾气,把手里的卡片扔在地上,大声哭闹起来。崔灿灿愣了一下,连忙蹲下来安抚他。

“乐乐乖,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乐乐只是哭,什么也不说。崔灿灿耐心地哄着他,心里却有些着急。乐乐最近情绪很不稳定,常常莫名其妙地哭闹,评估结果也不太理想。她担心,如果乐乐继续这样,家长会不会也产生转园的想法。

就在这时,李姐走了进来。她看到哭闹的乐乐,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怎么回事?”李姐问。

“李姐,乐乐突然就哭了,我正在哄他。”崔灿灿解释道。

李姐走到乐乐身边,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崔灿灿:“是不是你的训练方法有问题?把孩子弄哭了?”

崔灿灿心里一委屈:“李姐,我一直用的是之前的方法,乐乐今天可能情绪不太好。”

“情绪不好?”李姐冷笑了一声,“我看是你没有耐心吧?你看看你最近的评估报告,乐乐的进步在哪里?再这样下去,家长要是有意见,你担待得起吗?”

崔灿灿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李姐,我一直在努力……”

“努力?我要的是结果!”李姐打断她,“下个月的评估,如果乐乐还没有明显的进步,你自己看着办!”

说完,李姐转身走了出去,留下崔灿灿和还在哭闹的乐乐。崔灿灿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她蹲在地上,抱着乐乐,也不知道是在安慰他,还是在安慰自己。

不知道过了多久,乐乐的哭声渐渐停了。他抬起头,看到崔灿灿脸上的眼泪,伸出小手,笨拙地帮她擦着:“老师,不哭。”

崔灿灿看着乐乐纯真的眼睛,心里一阵酸楚。她吸了吸鼻子,勉强笑了笑:“谢谢乐乐,老师没事。”

那天晚上,崔灿灿回到家,疲惫地倒在沙发上。她看着天花板,心里一片茫然。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她热爱这份工作,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是她最大的快乐。可现在,这份快乐却被无尽的压力和指责取代了。

她想起了张老师,想起了那个转园的孩子,想起了李姐冷漠的眼神。她突然觉得,也许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她又舍不得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一个家长发来的信息。是乐乐的妈妈。

“灿灿老师,今天对不起,乐乐回家后说,是他自己不想做训练,还把你弄哭了。他说他喜欢灿灿老师,让我跟你说对不起。”

看着信息,崔灿灿的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感动。她回复道:“没关系,乐乐很乖,是老师没有做好。”

乐乐妈妈很快又回复了:“灿灿老师,你别这么说。我们都看在眼里,你对乐乐有多用心。康复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怪过你。我们相信你,也相信乐乐会慢慢进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崔灿灿感觉心里暖暖的。也许,她并不孤单。也许,还有人理解她,支持她。

她擦干眼泪,坐起身。她想,也许她不应该放弃。虽然现在的环境很艰难,虽然领导不理解,但只要孩子们需要她,只要家长们信任她,她就应该坚持下去。

第二天,崔灿灿早早地来到康复园。她看到张老师坐在椅子上,神情沮丧。她走过去,坐在张老师身边。

“张老师,别难过了,”崔灿灿说,“我们尽力就好,对得起孩子,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

张老师抬起头,看了看崔灿灿,勉强笑了笑:“谢谢你,灿灿。”

“我们一起加油吧,”崔灿灿握住张老师的手,“总会好起来的。”

张老师点了点头,眼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光芒。

崔灿灿站起身,走向教室。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洒在她的身上,暖洋洋的。她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她不再迷茫,也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身后,有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有家长们信任的目光,还有那颗对康复事业热爱的心。

也许,领导的不认可确实让人尴尬和难过,但只要不忘初心,尽力而为,就无愧于“老师”这个称呼。至于那些所谓的“责任”和“罪过”,时间会证明一切。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