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394)素简岁月
"灿灿!快来尝尝新烤的馒头!"对门的王桂芳探出头,围裙上沾着面粉,手里捧着还冒着热气的白馒头,"我家老周新研究的酵母方子,比往日的更松软些。"
崔灿灿笑着接过,咬下一口,麦香混着酵母的清甜在舌尖散开。她望着窗外晾晒的床单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忽然想起石雯最爱吃这种老面馒头,总说比供销社卖的机器馒头更有人情味儿。那些和石雯在下乡知青点的日子,像被揉进面团里的红枣,偶尔咬到,依然甜得让人眼眶发烫。
车间里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崔灿灿专注地踩着踏板,手中的碎花布在针脚下逐渐成型。邻座的张秀兰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听说了吗?财务科的赵姐前几天肚子疼得直不起腰,去医院一查竟是妇科炎症。"她眉头拧成个结,"咱们女同志每月那几天,可得仔细着。"
正说着,车间主任带着两个陌生女人走进来。前头的中年妇人穿着笔挺的藏青西装,胸前别着"卫生用品推广员"的金属牌,身后的年轻姑娘抱着印满外文的纸箱。"大家停一停!"主任拍了拍手,"这位是省城来的杨技术员,给咱们讲讲新式卫生用品。"
缝纫机的嗡鸣声渐渐停歇,女工们好奇地围拢过去。杨技术员推了推金丝眼镜,从纸箱里拿出一片雪白的长方形物件:"这是医用级卫生巾,采用进口脱脂棉,经过高温消毒,和市面上用回收棉做的次品可不一样。"她展开样品,露出中间厚厚的吸水层,"这种材质不仅能快速吸水,还能抑菌防臭,对咱们女工的健康大有好处。"
人群里响起窃窃私语。"这得多少钱一片啊?"有人小声问。"单买是贵些,"杨技术员笑道,"但咱们可以按班组团购,平摊下来比百货商店的劣质货便宜。而且这货不进超市,全靠口碑相传,能拿到手的机会可不多。"
崔灿灿凑近细看,卫生巾边缘整齐的包边和细密的压纹,确实与平日里用的粗糙草纸天差地别。她想起下乡时,石雯曾因用了不干净的草纸导致感染,发着高烧在土炕上躺了三天。那时她们连块干净的棉布都难寻,只能用晒干的玉米叶应急。
"我要两包!"张秀兰第一个掏出皱巴巴的纸币,"我家闺女下个月就该来了,正愁没合适的东西。"其他女工见状也纷纷掏钱,车间里顿时热闹起来。崔灿灿犹豫片刻,从布兜里摸出几张角票:"给我来一包吧。"
傍晚收工后,崔灿灿坐在宿舍的煤油灯下,仔细研究着新买来的卫生巾。包装纸上印着的外文她看不懂,但摸着柔软蓬松的棉层,心里莫名踏实。同屋的李大姐洗完澡回来,看到桌上的东西,叹了口气:"咱们这些年用的东西,确实该换换了。前些日子我听卫生院的大夫说,好多妇科病都是因为卫生用品不干净。"
夜深人静时,崔灿灿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思绪又飘回知青岁月。那时石雯总说,等回城了,一定要好好犒劳自己,用上最干净最柔软的东西。可世事无常,石雯最终没能等到这一天。她轻轻抚摸着枕边的卫生巾,像是触碰着那些未竟的心愿。
接下来的日子,医用卫生巾在厂里渐渐传开。财务科的赵姐用过后,腰腹疼痛果然减轻不少;王桂芳的女儿用了后,再也没抱怨过闷热发痒。杨技术员时不时来厂里补货,还会带来些卫生知识的小册子,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
一天午休时,崔灿灿和几个女工围坐在食堂角落。张秀兰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你们听说了吗?百货商店的卫生巾最近滞销得厉害,进货员急得直跳脚。"她撇了撇嘴,"那些黑心商人,就知道用回收料糊弄人。"
"可不是嘛,"李大姐咬了口咸菜,"我家隔壁的嫂子,用了百货商店买的卫生巾,结果过敏起了一身红疹。现在大家都认准了杨技术员的货。"
崔灿灿默默听着,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生活似乎就是这样,在平淡的日子里,总会有些意外的温暖悄然绽放。就像这小小的卫生巾,不仅守护着女人们的健康,更串联起了彼此间的关怀与信任。
这天,杨技术员来送货时,特意拉着崔灿灿到一旁。她从公文包里拿出封信:"小崔,这是石雯同志托我带给你的。"崔灿灿手一抖,信纸飘落。杨技术员俯身捡起,目光中满是惋惜:"石雯同志在临终前,特意拜托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医用卫生巾推广开来,让更多女性能远离病痛。她知道我常来纺织厂,就让我把这封信交给你。"
崔灿灿颤抖着展开信纸,石雯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灿灿,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大概已经不在了。这些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咱们女同胞的健康。我在病床上想了很多,要是当初能有干净的卫生用品,或许很多悲剧都能避免...答应我,帮我把这份心意传递下去。"
泪水模糊了视线,崔灿灿紧紧攥着信纸,仿佛又回到了知青点的那个夜晚。那时她们躺在草垛上,望着满天繁星,说着对未来的憧憬。如今,石雯虽已离去,但她的心愿却化作这一片片洁白的卫生巾,温暖着无数女性的岁月。
日子依旧按部就班地过着,崔灿灿依然每天踩着缝纫机,在琐碎的生活里寻找着简单的幸福。每当看到工友们使用着卫生可靠的卫生巾,每当听到有人因这些小小的改变而重获健康,她都觉得,那些平淡的日子里,其实蕴藏着最珍贵的光芒。就像石雯说的,生活不需要惊天动地,能守护好身边人的健康与幸福,便是最真实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