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出发
听闻武长风的任命后,赵理与唐禾都是站起身来,赵理只是抱拳说了一声:“大人放心,卑职定会管好堡内之事!”
唐禾则是话多了一些,他叫道:“大人只管放心吧,俺老齐别的不说,领着军户们种田还是好手,大人只管等着粮米满仓吧!”
武长风缓缓地点了点头,眼下基本农闲,赵理便领着堡内军户继续开垦农田,维修前些时间被流寇们糟蹋的田地禾苗,那个兰州大水车被拆毁砸烂,也需要重建,还有被烧毁的畜场同样需要重建,堡上的女墙,堡内外的校场等,也一样需要兴建。
这些事情武长风都有一个事程表,赵理,唐禾等人按着办理就好,说实在,赵理也很热爱这份种田的工作。
武长风又对钟荣道:“钟先生便留在堡内,协助赵理,唐禾二人处理堡内文书事务!”
钟荣是武长风新招收的教书先生。
在前段时间的上下扫盲之中,武长风虽然有过亲自下场,但总归还有其他事务要忙活。
所以,武长风就教学的任务就交给钟荣。
甚至可以说,钟荣是墩堡内唯一接受过大明正统教育的读书人。
当他来到劲勇堡看到武长风的课本后,整个人都傻眼了。
知识着实增长一大截。
全新的世界让他更是沉迷其中。
更是被武长风人命为“校长”
负责整个墩堡扫盲和孩子的教育。
此时的钟荣站起身来,深施一礼:“学生谨遵大人之令!”
他一直将武长风当成老师。
学海无涯,武长风都成为他的指明灯了。
虽然年岁比武长风高,但总是以学生自居。
而钟荣现在只是一个攒典,吏之最末等,大明国家官吏考课之法,九年三考,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种。三考过后,二考称职,一考平常,可以升一级。三考都为称职,便可升两级。
虽卫所小吏评语都由卫所掌印官评定,不过升迁却是由卫所经历司报经吏部批准,钟荣几年之内想要升职,这太困难了,而且大明文官内排资论辈风气太浓了,钟荣想进舜乡堡任高级书吏,显然远不够格。
他只能熬了。
这方面武长风给不了一点帮助。、
这不是行军打仗,文人的事情只能他靠自己。
未来武长风想要使用文人,只得从舜乡堡或是其他等地寻找吏员了,希望能收拢一些有用的人才。
武长风又道:“老贺任舜乡堡管队官,周长寿任贴队官,张横,熊冶二人,随我进舜乡堡。”
老贺原来是小旗,周长寿是普通军士,老贺与周长寿二人此次算是立下军功,不管二人未来升赏官位如何,舜乡堡这个重要的地方武长风是占定了,不过武长风只能将自己嫡系安排如此了,自己吃肉,也得让别人喝点汤不是?
听了武长风的话,老贺与周长寿二人都是裂开嘴直笑,终于升官了,还外放一堡,这真是太好了。
张横,熊冶二人也是直笑,相比各人,他们更愿意跟在武长风身旁,这样未来前途更不可限量。
除了他们外,此次武长风也决定将谢一科带在身边,这家伙,好好磨砺一下,说不定又是另一个唐禾。
此外牛六,姜常溢等匠人和医士,还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劲勇堡内打制兵器,研究医药。
劲勇堡这个地方,就作为自己的后方大本营吧。
各人事务安排好后,武长风的心思也是飘到了舜乡堡处,自己升官了,地盘势力也是扩大了,不过要养的军户人口更多了,明末卫所的困苦是出名的,一个千户所几千人口未来都要靠自己养活,这压力可想而知。
而自己要收拢整个千户所的军心民心,只有让他们过上与劲勇堡一样的好日子,如此,自己才可以集一所之力,在未来的危机中取得胜算。
或许自己眼下的底气,就是背靠一堡军户支持加上开宝箱,劲勇堡上下一心的民气。
还有,前些时间自己带人夜袭贼营,抄得了众多的金银粮草,由于时间紧迫,自己仅让部下藏起了三千多两的银子,余者三千多两银子,还有马匹粮草等物,只得尽数上交。
好在操守官王光誉还够意思,事后又分给了自己五百两银子,此外还有一百四十三匹战马,四百多石的粮食,还有两百多把的刀枪兵器,这些物资,或许可以稍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
对于武长风前去舜乡堡上任,劲勇堡军户欢喜中也有伤感,他们已经习惯了武长风在堡内的日子,武长风这一去,他们还真是不习惯。好在这劲勇堡是大人的根本,舜乡堡离劲勇堡也不远,大人还是会经常回家的。
崇祯八年十月十六日,武长风婚期还未满,他便率领众人离开劲勇堡了。
此次武长风决定带五队战兵,一队夜不收前往舜乡堡。
其他士兵全部留在劲勇堡。
这些兵都将成为军官种子,在当地开枝散叶,按武长风的练兵制度,很快又可以在两堡内拉起数倍的强悍之士。
他需要这些战力勘比家丁的军士保证自己在舜乡堡内的威严。
防守官,相当于营兵中的把总,所以武长风出行时,便带上了大大写着王字认旗的五方旗一副,高招旗一副,巡视旗四副,此外还有一些掌号金鼓等旗手,也算是旗帜鲜明,兵强马壮。
缴获的那些战马,也保证了武长风七十余名军士可以一人双马。马上各人,还都披着铁甲,这种军威阵容,在舜乡堡内,算是排在稳稳的第一位了。这证明了武长风的实力是舜乡堡内任防守官的不二人选。
旗牌旌旗开道,武长风领着自己的铁甲大军离开了劲勇堡,铁蹄踏在劲勇堡的石子街道上,一片整齐的轰鸣。
劲勇堡军户们倾巢出动,都是站在路旁,以自豪的目光欢送武长风等人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