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惨烈
然后透过门缝往外瞧。
一马当先的,正是百战百胜的裴将军!
满身鲜血,都是她的功勋战绩。
不知哪一家的小儿哭了起来。裴将军目光一扫,很快收回目光,策马继续前行。
这个百姓用力捂着孩子的嘴,直至大军走过去没了动静,才长长松一口气。百姓们再次开锁开门。这一回,他们的胆子就大多了,走出了家门,凑到了一处,高声且激烈地议论着裴家军这一场大胜仗。
徒何县的单县令听闻打了大胜仗的喜讯,身体不抖了,也不畏缩了,主动前来道贺。
裴青禾忙着安顿伤兵,无暇见单县令。令人传话过来:“这一仗过后,匈奴蛮子必然会震怒,或许会再次派兵前来。请单县令继续筹措木料石料,城门还得再加固,城墙也得再建得高一些。”
单县令二话不说就应下了。
往日辽西军时常索要钱粮,官衙大户百姓们都苦不堪言。可打起仗来,蛮横霸道的辽西军就成了软蛋怂包,被匈奴蛮子打得稀里哗啦。现在只敢躲在辽西郡里。
裴家军就不同了。自带军粮,没有伤害百姓分毫,还敢主动出城追击,打了大胜仗。
要些木料石料,也是为了加固城门城墙。这样的军队,放眼天下,也寻不出第二个来。
伤兵营帐里挤满了人,十二个军医根本不够用。裴青禾立刻下令,让手脚麻利的人过来,为轻伤的敷药包扎。军医们专门为重伤的疗伤。
饶是如此,一夜过来,重伤的伤兵也死了三成。
军帐里不时响起啜泣声。
裴青禾是最痛心最难过的一个。这几年来,她费尽心思买来战马,为了练出这支骑兵,付出了无数心血。今日一战,就折了近一半。这简直是蚀骨之痛!
可她不能表露出来。她没有软弱哭泣的权利,她是裴将军,是所有人的主心骨。她要镇定地安慰众人,要表露出自信从容,让所有人安心。
时砚没有说话,一直默默地陪在裴青禾身边。
裴青禾一夜没睡,时砚同样熬了一整夜。
凌晨,伙房送来了热粥馒头。
时砚盛了一碗热粥,送到裴青禾手中,低声道:“熬了一夜,你喝些热粥,再去歇一歇。”
裴青禾嗯了一声,喝了粥吃了馒头,胃里暖了起来。
昨天厮杀半日,又熬了一夜,确实有些疲倦。她没有硬撑,闭上眼,沉沉睡去。
时砚守在床榻边。
裴青禾睡了半日才醒,一睁眼,熟悉的俊脸引入眼帘。
“你也熬了一夜,怎么不去睡。”
时砚低声道:“我放心不下你。”
在众人眼中,裴青禾无坚不摧无比强大。可她也是血肉之躯,会受伤会难过会痛苦。这样软弱的一面,唯有在他面前才会显露。
裴青禾看着满目关切怜惜的时砚,鼻间骤然一酸,眼眶发热。
“时砚,昨日一战,死的人太多了。”裴青禾眼眸微红,声音有些哽咽:“那么多熟悉的面孔,都没了。”
战马太过珍贵,能被选进骑兵营的,可以说都是裴家军的精锐,是她一手带出来的精兵。
昨日血战到底,匈奴蛮子被杀得血流成河,裴家军死伤同样惨重。
“翟三郎也死了。”裴青禾眼中一滴泪滑落:“当年进裴家村的时候,他们还都是半大少年,一共四百多人。这几年陆续战死。翟三郎今年才十七岁,正是大好年华。我还想过,以后好好栽培提携重用他……”
时砚心中一痛,伸手搂住裴青禾:“青禾,你别自责。战争素来残酷,匈奴蛮子凶残成性,我们能打胜仗,已经是万幸。有死伤也是在所难免。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
翟三郎恋慕裴青禾,不是什么秘密。长了眼睛的,都能看得出来。时砚再小心眼,也不会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计较。如今翟三郎长眠地下,裴青禾痛失一员猛将,他心里也沉甸甸的不是滋味。
裴青禾依偎在时砚胸膛,闭上眼,无声地流泪。
时砚眼睛也红了。
他和裴青禾相识六年,这几年进裴家军后,情意渐渐深厚。
这是裴青禾第一次在他面前落泪。
所有安慰的话语,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他没有再说话,只紧紧搂住她,陪着她恸哭一场。
痛哭过后,擦了眼泪,还得打起精神,继续承担起重任。
裴青禾对时砚道:“我去城门处,你忙你的,不用跟着我。”
时砚知道裴青禾的脾气,利落果断,从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他低声说了句:“撑不住了,就回来歇一歇,我一直都在。”
裴青禾嗯了一声。
城门处,今日格外忙碌。杨虎指挥众人抬石料,工匠们用糯米浆水填满缝隙。吕奉也带着范阳军的士兵忙碌。
范阳军的军汉们平日散漫惯了,在路上遭遇匈奴蛮子骑兵冲击后,更是肝胆沮丧失了斗志。
昨日裴青禾率领骑兵追击,厮杀半日,将这一伙匈奴蛮子杀了个干净。虽然付出了惨烈的伤亡代价,却是一场真正的胜利。
谁能想到,正面骑兵对战,裴家军竟然胜了!
这对范阳军来说,实在太过震撼。
今日吕奉下令让他们搬石料,他们老老实实地来了。
“裴将军来了!”
有眼尖的惊呼了一声。
范阳军的军汉们动作立刻快了起来。还有几个特意往裴将军眼前凑。
军营里强者为尊。
裴将军在他们眼中如神明一般。
吕奉看着那几个显眼包,忍不住哼了一声。然后快步上前,语气比之前恭敬得多:“见过将军。”
裴青禾略一点头。
吕奉很自然地跟在了裴青禾身后,张口禀报:“昨晚杨将军派人去收拾打扫战场,将所有能用的兵器都找了回来。战马也都拖回来了,马肉够全军吃三四天。”
“战死的人被就地掩埋。”
“匈奴蛮子的尸首,该如何处置?”
裴青禾冷冷吐出三个字:“筑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