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7实践体系:通往“道”的路径
1.**道功(修炼方术):**
***内丹术:**宋元以后成为主流修炼法。以人体自身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通过特定的意念引导和呼吸方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在体内凝结“金丹”,以求长生不死、超凡入圣。其理论深奥,实践体系严密。
***导引吐纳:**通过特定的肢体运动(导引)配合呼吸调节(吐纳)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有深厚的道教渊源)等。
***存思守一:**集中意念,观想体内神灵(如五脏神)、日月星辰或特定景象(如丹田),或专注于一境(守一),以达到净化心灵、凝聚精神、与神沟通或激发内在能量的目的。上清派尤为重视。
***服食辟谷:**服食包括服用草木药(如灵芝、黄精)和矿物药(外丹原料,但需谨慎)。辟谷指在一段时间内不食五谷杂粮,代之以服气、饮水或少量药饵,旨在清洁身体、祛除浊气。
***外丹术(黄白术):**早期重要方术,通过炉火烧炼矿物(如铅汞硫砂),期望炼成能使人长生不老或点石成金的“金丹”或“仙药”。虽在实践上因毒性问题而衰落,但其化学实验积累了大量原始化学知识,并对内丹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术语和隐喻基础。黄白术则侧重炼金术。
2.**道术(法术科仪):**
***斋醮科仪:**道教法事活动的总称。“斋”指洁净身心,通常在法事前进行;“醮”指设坛祭祀神灵。科仪是整套的仪式规范,包括诵经、礼拜、上章、存神、步罡踏斗、掐诀念咒、焚香化符、奏乐等。目的在于祈福禳灾、超度亡灵、沟通神明、忏悔罪过、调和阴阳等。是道教影响社会、服务信众的主要形式。
***符箓咒术:**道教极具特色的法术。
***符:**由神秘文字或图形构成的符号,被认为具有神力,可用于召神劾鬼、驱邪治病、护身保命。画符需特定仪式和存思。
***箓:**记录天神名讳、职司及相应符咒的文书,道士受箓代表获得相应阶位和法力。
***咒(祝):**具有特定音韵和力量的神秘语言,用于祈请、命令或驱赶。常与符、诀配合使用。
***占卜预测:**运用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太乙神数、风水(堪舆)等方法预测吉凶、选择时机、勘察环境(阳宅、阴宅)。体现了道教对宇宙规律和天人感应的认识。
3.**戒律与伦理:**
*道教有严格的戒律规范道士和信徒的行为。戒律种类繁多,从基本的五戒(杀、盗、淫、妄、酒)到多达数百戒(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涵盖个人修行、待人接物、社会义务等方方面面。
*核心伦理强调忠孝诚信、仁慈俭朴、济世利人、积功累德。道教认为行善积德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成仙的必要条件(“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劝善书是道教伦理教化的重要载体。
##神仙谱系:超越的象征
道教的神灵体系极其庞杂,融合了原始信仰、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佛教影响等。
***最高神:**“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灵,代表“道”的化身或不同侧面:
*玉清元始天尊(居清微天玉清境,象征宇宙初始)
*上清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上清境,象征道的演化与传经)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大赤天太清境,象征道的教化)
***四御\/六御:**辅佐三清、主宰天地万物的尊神。通常指:
*玉皇大帝(总执天道,类似人间帝王)
*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帝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兵戈)
*后土皇地只(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川,女性神)
(有时加上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合称六御)
***重要尊神:**如西王母(女仙之首)、东王公(男仙之首)、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真武大帝(荡魔)、文昌帝君(司禄)、太乙救苦天尊(救度幽冥)、斗姆元君(众星之母)、财神、福禄寿三星等。
***星宿、山川、地方神灵:**如五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土地、灶神、门神等。
***仙真:**指通过修炼得道、长生不死的人,如八仙(吕洞宾、铁拐李等)、张天师、全真祖师、南五祖、北七真等。他们是修道者追求的目标和榜样。
***庞大的官僚化体系:**道教的神界常被描绘成一个等级森严、职司分明的庞大官僚体系,反映了现实社会结构的影响。
##五、经典文献:智慧的宝库
道教典籍浩如烟海,统称《道藏》。主要分类有:
***三洞:**核心框架。
***洞真部:**以上清经为主,如《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重存思炼神。
***洞玄部:**以灵宝经为主,如《度人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重斋醮科仪、济度众生。
***洞神部:**以三皇经为主(部分已佚),重符箓禁咒、召神劾鬼。
***四辅:**对三洞的补充。
***太玄部:**辅洞真,如《道德经》及重要注疏。
***太平部:**辅洞玄,如《太平经》。
***太清部:**辅洞神,主要为金丹术(外丹)经典。
***正一部:**通贯三洞,主要为早期天师道经典、戒律、仪范等。
***重要经典:**
*《道德经》(老子):道教最根本经典,哲学基石。
*《南华真经》(庄子):丰富发展了道家思想,尤重心性逍遥。
*《周易参同契》(魏伯阳):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用易理阐述内外丹法。
*《黄庭经》:上清派重要经典,详述人体身神及存思内炼法。
*《阴符经》:短小精悍,阐述天人暗合、修炼之机。
*《抱朴子》(葛洪):系统总结早期神仙方术理论。
*《云笈七签》(张君房):宋代重要的道教类书,内容宏富。
*《太上感应篇》:流传最广的劝善书之一。
##六、文化影响:浸润华夏的基因
道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全面而深刻:
***哲学思想:**深化了“道”、“气”、“阴阳”、“自然”、“无为”等范畴,与儒家、佛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
***文学艺术:**
***文学:**神仙传说、志怪小说(如《搜神记》、《聊斋志异》)、游仙诗、道教诗词(如李白、苏轼作品中的道教意象)深受道教影响。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充满道教神仙元素。
***艺术:**道教神仙、洞天福地成为绘画(山水画、道释画)、雕塑、建筑(宫观布局、藻井、壁画)的重要题材。道教追求自然、空灵、超越的审美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
***音乐:**道教斋醮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曲牌、乐器、唱诵独具特色。
***科学技术:**
***化学:**外丹术是近代化学的重要先驱,在冶炼、矿物认识、药物合成等方面有诸多实践发现(如火药发明)。
***医药学:**道教“重生”思想极大促进了中医药发展。道士兼医家者众(如葛洪、孙思邈),在药物学(《本草》)、养生学、针灸、导引、气功疗法等方面贡献卓着。
***天文历法:**道教宇宙观和星占术对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有影响。
***民俗生活:**道教神灵信仰(灶神、财神、城隍、土地、关帝)、岁时节令(春节、元宵、中元节、下元节)、斋醮法事(超度、祈福)、风水堪舆、算命占卜、辟邪驱鬼等习俗已深深融入民间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底色。
***武术养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术的理论基础与道教内丹、导引、吐纳、阴阳学说密不可分。道教养生理念(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深刻影响中国人的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