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诗鉴赏集汉字靓仔

第582章 《解构主义视野下的方言诗学重构》

《解构主义视野下的方言诗学重构》

——论树科《揾返己己》的言说困境与自我救赎

文/诗学观察者

在21世纪汉语诗歌的版图上,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姿态构建着方言诗学的突围路径。树科创作于2025年的《揾返己己》,通过极简主义文本呈现后现代语境中个体存在的焦虑,其表层重复的"嘢"字符号链与深层语义场的解构张力,形成独具匠心的复调结构。这首仅由十四个短句构筑的微型诗剧,恰如海德格尔所言"存在的澄明",在方言的褶皱处撕开现代性创口。

一、能指狂欢中的所指消解

全诗以"嘢"字为轴心展开能指游戏,前四节形成严谨的对称结构:"学嘢/做嘢/食嘢"与"睇嘢/卜嘢/正嘢"构成行动序列的镜像对照。粤语特有的"嘢"字(普通话"东西")在反复叠加中产生罗兰·巴特式的"符号瘟疫",原本指向具体物象的方言词汇,在机械复制中蜕变为漂浮的能指符码。这种语言策略暗合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理论——当"人哋嘟有嘢"遭遇"己己乜嘟冇",看似简单的物质匮乏实则隐喻着主体性的丧失。

诗中的二元对立体系具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典型特征:"人哋/己己"的称谓差异、"有/冇"的存在辩证、"好嘢/唔好嘢"的价值悖论,都在方言的语音褶皱中产生意义的裂隙。尤其"卜嘢"(寻找东西)与"正嘢"(好东西)构成的欲望链条,揭示出消费社会符号拜物教的本质。这种语言现象印证了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的论断:"物既非动物也非植物,但它仿佛符合某种消极的植物规律:物的整套意义组成体系靠的是差异的规律。"

二、方言诗学的本体论突围当普通话写作渐趋同质化之际,粤语诗歌通过方言语素的激活实现着本雅明所谓的"灵光"重现。"己己"(自己)这个叠词在粤语中的特殊发音(gei2gei2),既保留着古汉语"己"的哲学意涵(《论语》"克己复礼"),又携带着方言特有的亲昵感与疏离感。这种语言的双重性使诗歌在存在论层面形成复调:当主体不断追问"己己有冇嘢",实则是通过方言的棱镜折射出拉康的镜像理论——在"他者"的目光中寻找被异化的自我。

诗中"靓相唔靓相"的悖论式收束,恰如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在方言维度上的回响。在社交媒体时代,"靓相"(漂亮照片)的审美标准已被数字技术异化为符号暴力,这与粤语中"相"字既可指容貌又可指状态的语义模糊性形成互文。诗人通过方言的多义性,实现了对标准化审美体系的解构,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强调的:"语言的真实存在即是当我们听到它时我们所接纳的东西——被说出的东西。"

三、存在之思的方言表达

诗歌末尾的时空标注"2025.4.19粤北韶城沙湖畔",将具体的地理坐标升华为存在的寓言。这个位于岭南文化腹地的地理标记,与诗中反复出现的"嘢"形成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对话。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在此被改写为方言的栖居——当标准化语言吞噬地方性知识时,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如倒装句"要嚟有乜嘢")重构存在的语言之家。

诗中"食嘢/睇嘢"的日常动作链,令人想起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生活形式理论。粤语动词特有的精确性("卜嘢"不同于普通话"找东西"的丰富意蕴),使平凡的生活场景获得现象学意义上的还原。这种方言特有的表现力,恰恰印证了洪堡特关于"语言世界观"的论断:"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

结语:

《揾返己己》通过粤语的微观政治学,在能指的废墟上重建诗意的居所。当"己己"在方言的镜城中艰难辨认自我时,那些重复的"嘢"字符号恰似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面向过去堆积如山的废墟,却被进步的风暴吹向未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方言诗学,在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张力中,为现代人的存在困境提供了充满韧性的文学解决方案。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能够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当我们在粤语的韵律中"揾返己己",寻找的不仅是丢失的物件,更是被现代性遮蔽的存在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