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诗鉴赏集汉字靓仔

第540章 《<我哋嘅宇宙>的哲学思考》

《<我哋嘅宇宙>的哲学思考》

文/袖子

这首《我哋嘅宇宙》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在看似简单的语言表象下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诗歌开篇"宇宙嘅冇,我哋嘅有"立即建立起存在与虚无的辩证关系,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的论述。诗人用粤语特有的"冇"字替代普通话的"无",不仅保留了方言特色,更强化了否定性存在的质感。

第二句"我哋嘅有,喺宇宙嘅冇"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回环结构,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回环往复。但诗人赋予其现代性思考,将个体存在置于宇宙虚无的背景下审视,这种思维路径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形成跨时空对话。

"冇信息差,有0同埋1"这一句突然转入数字时代语境,将古老的宇宙观与现代科技符号并置。0与1作为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单位,象征着数字化生存的本质。这种写法令人想到艾略特在《荒原》中将古代神话与现代都市并置的手法,创造出时空交错的诗意效果。诗人似乎在暗示:在量子层面,宇宙的本质或许就是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宇宙嘅细,亘古永恒"一句中"细"字的运用颇具匠心。在粤语中,"细"既可指体积之小,也可指时间之短暂,这种语义的双重性恰好对应了现代物理学中宇宙既无限广阔又可能源自奇点的悖论。而"亘古永恒"的表述则延续了中国传统宇宙观,如《庄子·逍遥游》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末句"我哋嘟喺亘古永恒嘅!"以感叹号收束全诗,"嘟喺"这一粤语口语表达打破了前文的哲思氛围,突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种从形而上思考到日常表达的转换,类似于禅宗公案中"平常心是道"的顿悟。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永恒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的方言俚语中,在每一个"我哋"的日常存在里。

从诗学传统看,这首诗融合了岭南口语诗的在地性与宇宙诗歌的超越性。它既延续了香港诗人也斯在《雷声与蝉鸣》中对本土语言的探索,又承接了冯至《十四行集》中将日常提升至宇宙高度的尝试。在形式方面,诗歌采用自由体却暗含内在韵律,短促的句式与浩瀚的题材形成张力,这种矛盾统一的美学效果令人想起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瞬间永恒"理念。

诗歌的时空结构也值得玩味。从宇宙到数字,从永恒到当下,诗人构建了一个多维的认知坐标系。这种结构呼应了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将不同的时间维度并置在同一文本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用粤语写作的深层意义:在普通话主导的文学场域中,方言写作本身就是对文化单一性的抵抗,正如诗中所言,在宇宙的虚无中坚持"我哋嘅有"。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这首诗在不同读者群中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对于熟悉粤语的读者,方言词汇会唤起亲切的文化记忆;而对非粤语读者,这些词汇又构成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这种双重性恰恰印证了伽达默尔阐释学中"视域融合"的理论——理解总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汇中产生新的意义。

诗歌末尾标注的创作地点"粤北韶城沙湖畔"也富有深意。将具体的地理坐标与宇宙主题并置,这种写法继承了中国古代题壁诗的传统,如苏轼《题西林壁》中将庐山景色与人生哲理结合。但诗人更进一步,将地方性知识提升到宇宙认知的高度,这种思维路径与当代人类学中的"全球在地化"理论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这首短诗以简驭繁,在方言表达与普世关怀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它既是对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岭南诠释,也是对庄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现代回应。在数字化时代重提永恒命题,在方言写作中探索宇宙真理,这正是该诗最独特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