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完

黄道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_s?j·k~s*a/p,p~.?c*o?m-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同学、学生,招来了一千多人,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道周出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叫做锄头、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担军”。

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道周坚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结果毫无悬念,武器的批判没能代替批判的武器,黄道周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无数人轮番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辞拒绝。

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死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5*k?a_n+s¨h¢u~.^c?o^m~〗

落款:

〖大明孤臣黄道周〗

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8′1~k!s.w?.^c!o?m¢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第十九章 选择

明朝的道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

相应的结果也很确定,皇太极带着兵,再次攻入关内,开始抢掠。

这次入关的,可谓豪华阵容,清朝最能打的几个,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托,全都来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云,京城再度戒严。

要对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祯随即调祖大寿进京,同时,他还命令陕西的孙传庭、山东的刘泽清进京拉兄弟一把,总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调来了。

但问题在于,祖大寿、孙传庭这类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有个问题——不大服管。特别是祖大寿,自从袁崇焕死后,他基本上就算是脱离了组织,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当然,他也不服管。

对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崇祯很愤怒,后果不严重,毕竟能打的就这几个,你要把他办了,自己提着长矛上阵?

但不管终究是不行的,崇祯决定,找一个人,当前敌总指挥。

这个人必须有能力强,战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寿等猛人服气,且就在京城附近,说用就能用。

满足以上条件的唯一答案,是卢象升。

崇祯十一年(1638),卢象升到京城赴任。

他赶到京城,本来想马上找皇帝报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后,问:你想干嘛?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这位仁兄来的时候,父亲刚刚去世,尚在奔丧,所以没穿制服,披麻戴孝,还穿着草鞋。如果这身行头进宫,皇帝坐正中间,他跪下磕头,旁边站一堆人,实在太像灵堂。

换了身衣服,见到了崇祯,崇祯问,现在而今,怎么办?

卢象升看了看旁边的两个人,只说了一句话:主战!

站在他身边的这两人,分别是杨嗣昌、高起潜。

这个举动的意思是,知道你们玩猫腻,就这么着!

据说当时杨嗣昌的脸都气白了。

崇祯倒很机灵,马上出来打圆场,说和谈的事,那都是谣传,是路边社,压根没事。

卢象升说,那好,我即刻上阵。

第二天,卢象升赴前线就任,就在这一天,他收到了崇祯送来的战马、武器。

其实崇祯送来这些东西,只是看他远道而来,意思意思。

然而卢象升感动了,他说,以死报国!

就如同九年前,没有命令,无人知晓,他依然率军保卫京城。

他始终是个单纯的人!

几天后,卢象升得知,清军已经逼近通州,威胁京城。

当时他的手下,只有三万多人,大致是清军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战的,都是清军主力,要真死磕,估计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数识时务的明军将领都很消停,能不动就不动。

然而卢象升不识时务,他分析形势后,决心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