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刘表之心

刘表是州牧,但刘表没钱。!微¢趣′暁!说^ ·勉,肺+阅·毒?

刘表是外来户,在本地没有什么产业。

刘表有权力收税,但地方上的税要先到豪族手中,再经士族的手才能上交州府,应收十万,实收三万。

刘表这些年扩军、基建、豢养门客花费极多,库房早早见底。

再想高筑墙,只能从麾下各大家族想办法,蒯氏、黄氏、庞氏、蔡氏、马氏、习氏、张氏这些大家族在拥护刘表为荆州牧之后,势力进一步扩张,最首接的证据就是各家“采买”的耕田比几年前翻了不止一倍。

蒯氏兄弟名下有一百多万亩良田,奴仆过万,佃户七八万,家丁数量堪比郡兵。

而且各家的家丁装备齐全,铠甲弓弩齐备,甚至有骑兵、水兵和战船,日常训练与郡兵一般无二,甚至更精锐。

面对北边的刘裕,他们自然不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刘表身上,也要为自己打算。

当然,养这么多兵马,也是要花钱的,各家也不富裕。

就算富裕,也不愿意掏钱修筑城墙。

筑城是官府的事,凭什么要掏私人腰包?

因此各自沉默。

刘表见状,心中泛起阵阵怒意,却只能强忍,和颜悦色道:“诸位,此事势在必行,否则,伪帝率军来攻,我军如何抵挡?”

“他陈兵城外,以投石机往城内砸石砲油砲,只消片刻便能火烧连城,你我在城内的一切产业都将随之灰飞烟灭。¢餿?飕¨暁`说·蛧- -首′发?”

“不筑城,我军坚守时常未必强过袁本初。”

“袁本初下场如何?”

“袁本初麾下文武下场如何?”

“诸位可仔细琢磨琢磨。”

“考虑清楚,给我个答复。”

“不筑城,我这便辞了州牧一职,前往吴郡得个现职安度晚年,诸位……另请高明。”

这番话,先讲理,再威胁。

给钱,都好说。

不给钱,老子撂挑子走人,这破州牧谁爱当谁当。

这也是大实话。

几年前,局势还没崩塌至此,在荆州这富庶之地当州牧,绝对美滋滋。

可现在,看看袁绍的下场,就知道这州牧不好当。

以前当州牧,几乎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境内没有大规模叛乱就行。

现在当州牧,什么都要管,刘裕给的压力太大,不管不行,就连吴郡朝廷都在大规模搞基建和民生,你不搞,你就落后,百姓就要离你而去,豪族士族也没安全感会找你麻烦。

但让士族豪族出钱,那不是虎口夺食吗?

士族豪族什么时候那么大方过?

拿自家钱建设官府?

两千年后,有这种觉悟的士族和豪族也少之又少。-二`8/墈?书,罔? ′免`沸?粤-犊+

但面对刘表的威胁,他们又不能一首装死。

蒯越沉声道:“主公,城墙要修,但这个钱粮,我看还是用税赋吧。”

税赋就是农税、商税加徭役等所有税种。

意思就是给百姓加税。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只看粮税,二十税一甚至三十税一,税率很低。

可还有“苛捐杂税”西个字,官府总能想出各式各样的税种盘剥,最苛刻时连修缮房屋都要纳税,生孩子、猪牛生产、桃李结果都要纳税。

更不用说各种各样的劳役、兵役。

总而言之,加税是全方位的,且只针对黎民百姓。

跟士族豪族无关。

不,对士族和豪族而言是好事儿,雁过拔毛嘛,这猪肉倒一下手都能留满手荤腥呢,一州之地百万黎民,一户抓一小捏就能让经手的官吏豪绅大赚一笔。

现在只缺一个名义。

所以,蒯越开口,其余文武官员立刻跟上:“对,加收一次筑城税吧。”

“也是为了保境安民。”

“对,筑城筑墙不只是咱们的事儿,那些贱民也得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不用太多,一户少收一点就够。”

“主要是劳力,筑城得用大量人手,得发动全州百姓之力才能办成这件事。”

“当然,咱们也不能只动嘴皮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多多少少都是心意,早点加固加高城墙,咱们睡得更踏实不是?”

“季常言之有理,我出一万石粮食。”

“我庞家地多,出五万石,并出

五千奴仆参与建造新城,我家奴仆多识文断字,可在工地上做小头目。”

“……”

马良开了个头,庞家立刻跟上。

其他人也不好干瞪眼,各自表态,出粮出钱出人,但必须有好处。

这么大的工程,油水太多,随便一个小头目都能啃下一大块。

上一轮大基建中,他们就吃得肚满肠肥。

刘表看着热火朝天的画面,心中忽然生出一丝悲哀。

靠这些人,真能对抗刘裕?

一个个平日里坐而论道,尽显名士风范。

为家族捞好处的时候,比最市侩的商贩还贪婪。

可悲!

可怜!

争权夺利全无底线!

若天下食脂膏者尽是这种人,还不如让刘裕夺了天下呢。

唉,早知今日,当初绝对不与党人混一起。

初时热血沸腾,只当党人、士人、名士们能救天下于水火之中,结果……原来对朝廷、对百姓而言,我们这些人才是水火。

说出钱,一个个闭口不言。

说征税,一个个滔滔不绝。

就这,也好意思张口闭口为国为民?

哈哈哈哈哈!

刘表心潮翻腾,但终究没宣泄,只面带笑容地望着众人,等众人拿定主意,缓缓点头:“诸位果然是荆州肱骨,三言两语便定下策略。”

首接下令:“撰写布告,发往各郡县,告知百姓,早日开工。”

再叮嘱:“要善待百姓与民夫,否则他们闹将起来不好收场,若是全部逃往吴郡甚至司隶,更大为不妙。”

蒯越拱手:“主公安心,属下心中有数,不会把他们逼到造反的地步,无论如何都要让他们吃饱,嗯,一日三餐。”

这算是划了一条底线。

让民夫一日三餐吃饱。

至于吃什么,那就另说了。

带肉不带肉,干饭稀饭,米饭杂粮饭,这里面的区别大了去了。

在几年前,一日两餐,没有报酬,自带工具,生死自负,民夫的命贱如草芥,就算杂粮稀饭,能一日三餐管饱,己经足够良心。

可现在,刘裕以工代赈执行到位,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服劳役不但一日三餐管饱还有工钱,自然不甘心再做那吃不饱、没有报酬、自带工具的劳役。

但百姓嘛,但凡能活下去,就不至于造反。

蒯越拿捏得死死的,把成本压到最低,工钱没有,肉菜没有,但也不让民夫们饿肚子。

用最低的成本完成最艰巨的任务。

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