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防微杜渐?矫枉过正?

刘裕知道弓弩厉害。?精,武′暁?说!徃¨ -耕?欣¨醉\哙-

知道成建制的弓弩兵厉害。

也有心打造这样一支攻无不克的军队。

但是,到现在都没头绪。

没别的原因,成本高。

弓弩兵听起来不如重骑兵重步兵那么威武,似乎不需要多少成本。

实际上,恰恰相反。

首先,弓弩兵,尤其弓兵,对兵员质量要求非常高,甚至远超其他兵种,弓兵要求身材高大、膂力强大、耐力长久,最好视力出众,甚至要有射击天赋,拥有这些条件,才具备成为神射手的先天条件。

其次,弓兵需要装备强弓劲弩,更需要大量箭矢,无论弓、弩还是箭矢对材质、工艺甚至时间要求都很高,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材料成本都很高,这些东西还都是消耗品,只日常损耗就高得吓人,训练勤快点,半年就能拉废一张好弓,更别说箭矢。

跟骑兵比,弓弩的寿命远远低于战马。

战马的常规使用寿命在五年以上。

弓却要半年一换。

战斗激烈的话,一场战斗就要换一次。

所以,综合计算下来,养一个弓兵所需费用并不比骑兵便宜,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所需花费更高。

他想要的弓兵,可不是匈奴人鲜卑人那种能拉短弓就算弓兵。

短弓,多为骑兵所用,一般就二三十斤的拉力,力道很轻,射程短,杀伤力弱,只有射速快这一个优势。`如.蚊?蛧_ _追~嶵,新!彰!节\

长弓则相反,力道很重,七八十斤勉强及格,一石算正常水平,要么弓臂很长,要么是反曲加复合工艺制作。

射声营就以长弓为主。

不但用长弓,射速也不慢,准度更不差。

射声营随便拉个士兵出来,在草原上都是传说中的射雕手。

他想要的弓兵,就是以射声营为模板。

他麾下能拉弓的人很多,但达到射声营选材标准的却极少。

所以,不管是选人还是造弓,进展都很慢。

现在好了,射声营校尉领着一千多人成建制投降。

瞌睡送枕头。

天上掉下个金疙瘩。

……

刘裕见到李兰,上下打量,满意点头。

这身板,一看就是能拉重弓的人,身形比高顺韩当丝毫不差,手上老茧厚厚一层。

“李兰?”

“正是在下。”

“能开几石弓?”

“在下日常所用重两石。”

“日常用两石,那就是说极限远不止于此。”

“偶尔能开三石。”

“两石弓,能连射多少箭?”

“在下所使箭囊可容纳三十支箭,可一口气射完。¢求.书\帮′ \最′鑫*章·劫¢埂/辛_筷\”

“雄壮!”

刘裕大声夸奖:“你率部投降,不怕朝廷追责?”

李兰神情黯然摇头:“回去也是个死。”

刘裕点点头:“家里还有何人?”

李兰神情更低落:“父母妻子儿女兄弟总共七口。”

“在洛阳?”

“是。”

刘裕拍拍李兰的臂膀:“写一封信,包括地址,我派人南下接他们回来。”

李兰闻言,猛然抬头,眼神激动:“主公,当真?”

“呵呵,写信吧,越快越好。”

“遵命!”

刘裕把信给侯成,让侯成快马南下接人。

这条路,侯成己经趟熟了,现在是首屈一指的大马贩子,甚至朝廷都跟他买马。

李兰感动,当即把射声营的一切全部交代,包括训练方式、选材方式等,事无巨细,恨不能把一天吃几顿饭都说得清清楚楚。

刘裕也听得仔细,并当场检阅射声营,并安抚众士卒之心。

射声营的可都是宝贝,是特殊人才。

不过,武器还是收缴了。

更首接安排进去一百名亲卫充当教官,首接拉去军训。

大大方方光明正大地掺沙子。

器重是器重,却不能不防备。

射声营里绝对有朝廷、袁氏以及其他势力的人手,没办法首接筛选,那就得上点手段了,让他们感受感受大熔炉的滋味。

正好让他们试试新练兵方式的效果。

忙完。

刘裕这才回衙门洗漱,吃饭,招待新投降的关羽、徐荣二人。

也不废话,吃饱喝足,送二人到客房休息。

又召张辽、吕布、荀攸复盘今天的战斗。

在油灯下。

刘裕首接问吕布:“奉先,重甲骑兵如何?”

吕布两眼放光,兴奋之色溢于言表:“主公,带劲儿!太带劲儿了!比轻骑兵带劲儿得多!轰隆隆地冲过去,所向披靡,无人可挡!”

“缺点呢?”

“不能持久,但冲击力天下无双,又快又硬。”

吕布越说越兴奋,对缺点一笔带过,对优势赞不绝口。

最后一脸恳切地望着刘裕:“主公,组建一支常规化重骑兵吧,布愿率领,哪怕一辈子只能当个校尉。”

刘裕笑笑:“肯定要组这么一支常规重骑兵,但数量不会太多,就一千人,一人三马配置,全套重甲,多了养不起。”

重甲骑兵成本更高,对战马的要求太高,连人带甲三百斤,一般战马扛不住,就算扛得住,在战斗中的折损率也高。

负担太重,冲锋中都有可能平地崴脚,何况战斗中,战场上的地形地势太复杂。

而且重甲骑兵的使用场景也有限制,不能当常规骑兵用,往往是一锤定音,如今天这般战场焦灼僵持时突然杀出,瞬间扭转局势。

偶尔也能破密集阵型,当火牛阵使,但这种用法损伤极大。

所以他不打算搞太多,一千人足够。

吕布略微失望:“一千也行,布愿甘愿永为校尉。”

刘裕笑道:“你觉得自降身份为校尉,我就会同意?错啦,以后没这好事儿了。”

“主公何意?”

“以后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兵。”

“布不懂。”

刘裕在桌子上画了个圈:“这是军营,一营一名号,如重骑营,设一千人,每年或者每两年都有老兵退伍,都有新兵进入,连主将也要定期轮换升降,所以,你就算愿意当一辈子的重骑营校尉,我也不会同意,我治下,没人可以永远带领某一支部队。”

吕布瞪大眼睛:“这是为何?”

张辽也不明白,这与他熟知的军队结构与运转模式完全不同。

荀攸却面色微变,立刻明白刘裕的用意。

主公这是防微杜渐,防止军队变成将领的私兵。

用意是好的。

但这么做,会不会矫枉过正?

主将不能长期率领军队,战时如何保证知己知彼?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能有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