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科技扩散

坤泽城的中央火车站,蒸汽机车喷出的白雾在站台弥漫。来自越国的商人周世昌紧了紧领口,盯着机车庞大的钢铁身躯。车轮与铁轨摩擦的轰鸣震得地面发颤,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载重超过百吨的列车,这可是越国难以想象的交通工具。

三天前,他在同泽钢铁厂看到了更震撼的场景:轧钢机以每分钟三米的速度吐出两厘米厚的钢板,切割误差不超过一毫米。

车间主任告诉他,这种精度依赖于新研发的"齿轮传动校准系统",能将动力传输的损耗控制在5%以内。周世昌想要订购虞国的机器应用到越国的造船厂上,可是虞国根本不卖这些机器。

这样的场景,在联邦各国的使团、商队中不断重演。大明联邦二十六年,虞国的技术扩散已形成稳定路径:非涉密的基础技术通过官方贸易输出,中等技术以"设备+操作手册"的形式转让,核心技术则严格控制,仅通过成品出口维持优势。

虞国的蒸汽机标准化生产技术,是最先扩散的基础技术之一。这套技术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气缸铸造的砂型配比、活塞与缸壁的配合公差表、蒸汽压力的动态调节公式。这些内容被编入《蒸汽机制造入门》,作为联邦工业学校的教材公开出版。

明国江南制造总局的第一批学员,在虞国的机械厂实习三个月后,带回了完整的生产图纸。他们按图制造的单缸蒸汽机,功率虽只有虞国同类产品的八成,但热效率达到10%,足以驱动纺织机和小型起重机。

苏州府的纺织作坊采用后,布匹日产量从十二匹提升至三十匹,带动明国棉布在联邦市场的份额提高了七个百分点。

钢铁冶炼的基础工艺也在同步扩散。虞国公开的"碱性转炉炼钢法",通过加入生石灰去除铁水中的硫、磷杂质,使普通钢材的抗拉强度从300兆帕提升至450兆帕。

越国的会稽钢铁厂引入后,铁轨的使用寿命从两年延长至五年,铁路维护成本下降60%。

这些技术的扩散,依赖于联邦统一的度量衡体系。虞国主导制定的"毫米-公斤-秒"标准,已被十五个成员国采纳。宁国的造船厂用这套标准制造的船用钢板,与虞国生产的螺栓完美适配,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零件不通用"问题。

比基础技术更高一层的中等技术,以"设备+培训"的模式输出。虞国的机床厂推出的"通用车床",能加工直径500毫米以内的零件,进给精度达0.05毫米。购买设备的国家需派遣技工到虞国培训三个月,学习如何使用游标卡尺、制定加工流程。

洪州共和国的农机厂购入二十台通用车床后,犁铧的加工误差从1.5毫米降至0.3毫米,装配后的犁地深度一致性提高,使小麦亩产增加12%。其总统在议会演讲时承认:"虞国的机床,让洪州的农业机械化提前了五年。"

化工领域的"煤焦油分离技术"也以类似模式转让。虞国向联邦各国开放的蒸馏塔设计,能从每吨煤焦油中提取30公斤苯、20公斤甲苯。扬国的染料厂用这些原料生产的苯胺紫,成本仅为天然紫胶的三分之一,迅速占领联邦的纺织市场。

这些技术转让并非无限制。虞国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设备的核心部件(如车床的主轴、蒸馏塔的耐热衬里)必须从虞国进口,且不得用于军事生产。越国曾试图将通用车床改造为火炮炮管加工设备,被虞国暂停技术供应三个月,直到其承诺恢复民用用途才解禁。

对于涉及国防和高端工业的核心技术,虞国采取严格封锁。铬镍合金的冶炼配方、高压锅炉的焊接工艺、精密仪器的校准方法等,均被列为"绝密",相关研究人员需签订终身保密协议。

但这并不妨碍成品出口。虞国生产的铬镍合金钢板,被宁国用于制造巡洋舰的装甲,抗弹性能比普通钢材提升两倍;输出给明国的高压锅炉,能承受16大气压的蒸汽压力,使明国的火力发电站效率提高40%。

这种"只卖成品不卖技术"的策略,形成了独特的依赖关系。洪州共和国的石油开采设备,核心的钻头必须从虞国进口,每只钻头的使用寿命是洪州自制产品的五倍。

联邦各国并非没有尝试突破。明国的江南制造总局秘密仿制铬镍合金,历经百次试验,成品的耐腐蚀性仍只有虞国产品的六成;越国的间谍窃取了高压锅炉的图纸,但因无法解决焊接时的应力问题,试制的锅炉在试压时爆炸,造成三名工匠死亡。

推动技术扩散的,是各国主动的学习热情。虞国大部分工业学校的留学生中,60%来自明国、越国、宁国,他们的课程表与虞国大部分学生完全一致,从机械制图到材料力学,考试标准毫无差别。

宁国的留学生李凉,在虞国中央研究所实习期间,记录了整整五本笔记,详细记载蒸汽机的热损失数据。回国后,他设计的改进型蒸汽机,将烟箱温度降低15c,节省燃料8%。宁国皇帝破格提拔他为海军军械局总工程师,负责舰船动力系统的改造。

学者的交流也促进了技术传播。明国的物理学家周敦儒,在虞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接触到"能量守恒定律",回国后撰写《力学新说》,系统介绍f=a公式在工程中的应用。这本书被明国军方列为必读书籍,炮兵部队据此调整火炮的后坐力计算,命中率提高20%。

甚至间谍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技术普及。洪州共和国的情报人员偷取的《公差与配合手册》,虽被加密处理,但其中的基础数据(如间隙配合、过渡配合的适用场景)仍被洪州的机械厂破解并采用,使零件合格率从65%提升至82%。

到大明联邦二十六年年底,联邦各国的工业面貌已发生显着变化。明国的钢铁产量突破五十万吨,铁路里程达到一千公里;越国的纺织厂数量增加一倍,蒸汽织机的普及率达70%;宁国的造船厂能建造三千吨级的蒸汽货轮,航速比帆船提高两倍。

这些变化并非孤立存在。明国生产的钢材,通过铁路运到周边国家,用于制造纺织机械;越国的布匹,经宁国的货轮运往洪州,换取石油;洪州的原油,提炼后供虞国的汽车试验场使用。一个跨国家的工业链条初步形成。

虞国的中央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联邦的工业产值三年间增长80%,其中70%的增长来自技术扩散带来的效率提升。

报告特别指出:"当明国的机床开始生产符合标准的螺栓,当越国的染料厂能稳定供应苯胺紫,当宁国的货轮按时抵达每一个港口,联邦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才算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