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皇帝的心思

养心殿。

朱厚照正翻阅着翰林院内呈递上来的折子。

近些时日来,翰林院将民间中的一些奇书、古籍等大面积的整理着。

单是目前的数量来看,未曾纳入到《永乐大典》中的书籍便已多达千本左右。

其中大多都是后来从其他王朝流入到大明的书籍。

还有一部分是后来所创和更改后的典籍。

朱厚照随意翻看着这些奏折,面露深思道:“目前翰林院中的人员大约有多少人?”

翰林院大学士恭敬说道:“回皇上,目前约有三百人左右。”

“目前书籍量比较大,在分类上怕是需要不短的时间。”

朱厚照微微颔首道:“朕自然知晓,想当初这《永乐大典》不也修了很长的时间吗?”

“在以此为基础上,难道你们连百年前的官吏都比不上。”

“回皇上,臣等自当全力去做此事。”

“臣这次前来是有一件事想要征求皇上的意见。”

朱厚照微微颔首道:“何事?”

“皇上,自古以来,这修撰大典的事情,都有一个中心点。”

“不知道皇上打算将此大典定位在什么事情上?”

“史实!”

翰林院大学士闻言,不免有些疑惑。

这修撰史实是史官的事情,又并非他们翰林院该要做的。

可如今,皇帝竟然要将这古今大典定位在史实上,不免让他有些困惑。

翰林院大学士稍有迟疑后,拱手说道:“皇上,恕微臣直言。”

“这史实不是应该史官去做的话,怎么?”

朱厚照略显嫌弃的看了他一眼,开口说道:“朕现在都很怀疑,你到底是怎么做到大学士这个位置的!”

话音落下,翰林院大学士惶恐的跪在地上,拱手说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此时此刻,朱厚照已然没有跟他多废话的心思,摆手说道:“退下吧!去把永乐大典好好的给朕读上几遍!”

“明白了再来见朕!”

“是,皇上。”

翰林院大学士惶恐回应一声,连忙从养心殿内离去。

……

路途上,翰林院大学士脑海中一直回想着皇帝所说的话。

这《永乐大典》自从他进入翰林院之后,就已经熟读了好几遍。

甚至里面的东西他都一清二楚。

可如今,皇帝在说到这中心点的时候,实在是让他有些捉摸不透。

当他行进之际,根本没有看到迎面走来的刘健,两人直直的撞了上去。

“哎哟~我这一把老骨头。”

翰林院大学士见此,连忙上前将刘健搀扶起来,歉声说道:“阁老,您没事吧?”

刘健摆了摆手,看清来人后,这才问道:“李大学士,你这是怎么了?”

“怎么看着神情有些恍惚啊?”

翰林院大学士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悉数说出。

当刘健得知事情的大致经过后,细细沉思着。

“阁老,你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要是不尽快给皇上一个答复,怕是下官的也将离开这翰林院了!”

“阁老,您可得帮帮下官啊!”

翰林院大学士无奈的摇头叹息着。

不时,刘健眼前闪过一道光芒,心中有些渐渐明白了皇帝话中的另外一层含义。

虽然朱厚照已经告诉了他中心点,其实在这句话的背后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刘健的嘴角上浮现出淡淡的笑容,安慰道:“李大学士,其实皇上的意思很明显啊!”

“你也不必如此的灰心。”

翰林院大学士闻言,面色不禁一惊,急忙询问道:“阁老,还请您直言啊!”

刘健微微颔首,认真说道:“老夫且问你,成祖皇帝为何要修《永乐大典》?”

“这……”

一时间,翰林院大学士迟疑当场。

并非是他不知道原因,而正是因为原因乃宫廷忌讳,他才不敢明说。

“阁老,这等犯大忌的事情,下官怎敢直言啊!”翰林院大学士为难的说道。

内阁首辅刘健颔首道:“正是如此,成祖皇帝才会修《永乐大典》以彰显自身功绩!”

“而今日,皇上欲修订新典,以史实为基准,其道理如出一辙。”

“本质上,皇上也要借史实来彰显自身的功绩。”

“其主要内容,则是皇上在位之际的丰功伟绩,平定倭患、异族等!”

当翰林院大学士听到刘健的这一番分析后,心中顿时恍然大悟。

“李大人方才如此直白的询问皇上,皇上不气恼才怪。”

“难道皇帝非要将这些话说的如此直白吗?”

翰林院大学士连连颔首道:“刘阁老所言甚是啊!”

“今日听得阁老一席话,令下官如梦初醒!”

“下官受教了。”

刘健见此,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好!如此,老夫也就不耽误李大人了。”

翰林院大学士拱手拜道:“下官先行告退。”

“请。”

……

养心殿内。

曹正淳缓缓走上前来,恭敬说道:“微臣参见皇上。”

“免礼。”

“谢皇上。”

“你突然前来见朕,可是有何事情吗?”

曹正淳拱手说道:“回皇上,臣前来向皇上奏禀吴承恩之事。”

朱厚照目光扫视着桌案上的奏折,批阅道:“你且说说吧!”

“是,皇上。”

曹正淳躬拜一声,将传来的密信打开,如实说道:“吴承恩已前往大明靠近西域的边境。”

“在一处小镇中停留了将近百日左右,期间用自己化来的盘缠购买了笔墨纸张等。”

“于近十日,吴承恩开始在破庙中创作,其书名为《西游记》。”

“目前已写下十万字左右。”

话说这般,朱厚照手中的御笔停了下来,面露喜色道:“已经开始创作了吗?”

曹正淳微微颔首道:“回皇上,正是。”

朱厚照饶有兴致的点了点头,吩咐道:“想办法取来一些备录让朕看看。”

“另外,将这枚玉佩交到他的手中。”

“传令各属国、邻国,凡见此玉佩者,不得为难于他,可穿梭于各处。”

“但,不得施以银两、衣物。”

曹正淳闻言,上前将玉佩接过,拱手拜道:“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