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键盘战斗家

第371章 回京

大同。

总兵府。

周圭忐忑的上门,并主动送了厚礼。

本以为会被到刁难,甚至会被王信责罚都有可能,没想到王信好生接待,并没有生气,言语里还讨论了两家的渊源,周圭感动至极。

回去后。

周圭老老实实告诉了父亲。

周世明叹了口气。

“你斗不过他的,以后啊,切记这回的教训。”

周圭不服气道:“儿子做什么了?儿子什么也没做。”

刚开始还有些底气不足,越说越觉得如此。

自己本没有做什么。

否则王信为何不计较自己。

“你懂个屁。”

周世明一脸失望,可又无可奈何。

眼前的是自己的独苗,倒是还有两个女儿,早已嫁了出去。

不再理会儿子,吩咐管家,“准备五千两银子送去总兵府。”

“爹,我已经送了很贵重的礼品了,为何又要拿五千两?”周圭着急。

他们周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王信不许他们仗着关系做事,只能公平买卖,谁家都可以进入大同做生意,既然如此,他们周家有什么好感谢王信的呢?

何况聚众昌每年都要拿出两成半的利润给王信。

周世明没有理会儿子。

管家不敢当面违背,连忙去账房准备。

王信让人送走了周家大公子,看在周世明的面子上,虽然没打算彻底淘汰周家,可也没有打算不追究,只是现在的确不好得罪太多人。

“事情需要一件件的做。”

“先把军队肃清好,等追赃结束后,再来做其余的事,总得有个轻重急缓。”

曾直笑道,很轻易看穿总镇在这件事上的心思。

王信点了点头。

他现在盯着三军整编,没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再怎么拖延,中秋必须赶回京城,否则朝廷那边容易出事。

与以前不同。

现在自己的心腹人才多了一些,有了这些人的帮助,事情虽然繁杂,效率却不低。

先是定下军制。

再是各军将领的调整。

他虽然可以看将领的忠心度,但是名额有限,所以只能盯着上面的一些主要将领,中下层的军官选拔,还得靠下面的人去用心挑选。

全军光哨官就有五六百名。

各级军官八百几号人。

这还是裁减后的。

自己无论如何也看顾不过来,不少中下层校官,自己连面都没有见过,更多的校官往往也就说过几句话。

包括提拔的名单。

很多人都没有来得及见面。

比如听说李奇聚众谋划的时候,有个校官就拔刀相向,众人猜测纷纭,自己倒是很有兴趣见他。

奈何实在是抽不出空。

自己的宝贵名额原本也用不到他的身上,只是关于他的讨论一直无法消停。

有的人认为不该轻用,应该冷落。

有的认为有功不赏容易让下面将士寒心,特别永兴军和天成军本就人心浮动。

王信所以才决定浪费一个名额。

然后决定提拔此人,才平息了这次的争论。

加上大同军镇更为庞杂,原来的总督府留下的体系,里面大多数人王信都不信,就算目前相信的翟文这些人,哪怕他们本身就有不少毛病。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薛岩跑回去了京城,薛蝌却还是继续重用。

一个是这小子对自己忠心耿耿,二个是人才难得。

忠心的人不多。

有能力的人也不多。

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

哪一个不是当做核心培养。

所以看在薛蝌的面子上,王信也没有和薛岩计较的心思,何况薛岩在京城不知道会说动谁来出面说和,反正先看着吧。

总之。

忙碌的日子里。

很快大同军发生了巨大变化。

比如按照惯例,国内调动军队时,如京营从京城出发去往山东青州,除了军队自身懈怠的口粮,平日里补充补给是由沿线州县提供。

因为青州是民乱,还没有设立大本营,所以军队先到,靠着自身的补给作战,等待后头的补给。

补给则由户部安排民夫运转,临时归于兵部管理。

而物资到了前线送入军营后,接下来物资运输,除了各部临时的口粮补给外,其余则由民兵负责运输和保护安全。

包括给骑兵打杂,帮骑兵照顾马匹等。

每名骑兵会配一二名民兵。

所以骑兵千总实际带领三百骑兵,加上四五六百民兵,这些民兵维持骑兵的补给和粮草,甚至配合骑兵作战,整个骑兵营近千人马。

那么现在大同西军。

三千铁甲骑兵,两千重弓骑兵,加上一万民兵,也就是十五个精锐骑兵营,带营将领为千总。

一名骑兵配两名民兵。

并不是字面意思,民兵不是说用来伺候骑兵,意思是民兵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后勤。

然后一万骑兵,一万民兵,即二十个普通骑兵营。

一万精锐步兵和一万民兵相结合,即二十个步兵营,分守各处边关兵堡。

步兵为盾。

骑兵为矛。

天成军五个精锐骑兵营,五个骑兵营,五个步兵营;一个代副总兵,两个参将,六个游击,二十个千总。

代副总兵由原大同西军参将汤平担任。

永兴军五个精锐骑兵营,十个骑兵营,十个步兵营。

代副总兵由原大同西军参将赵雍担任。

大西军五个精锐骑兵营,五个骑兵营,五个步兵营。

大同西军总兵还是周文,但是刘通和张灿接替赵雍和汤平的事物,实际上的西军参将。

王信不敢事情做绝,张吉甫要求大同西军必须还是周文的,那么王信不动周文,周文也继续担任大同西军的总兵,至于他能不能控制大同西军,那就不是自己的事情了。

同样是吃空饷。

大同军镇十万兵册,实际六万余人,吃了三万多士兵的空饷。

整改后的大同军镇吃的空饷更多。

不同的是军饷实打实的发放到士兵手上。

五万五千军士每年的军饷粮饷需要九十九万余两,如果不打仗的情况下,正常的每年维持和损耗,以及各处兵堡的修护等,大概二十七万余两的杂项。

合计每年一百二十六万两。

比朝廷规定的一百四十万两还要少二十八万两。

但是实际上朝廷最多拨付给大同百万两。

按照往年的惯例,如果大同军镇每年合计领取百万两银子的军饷,那么每年实际缺口为二十六万两。

如果朝廷按照规定发放,那么大同军镇每年就会多出二十八万两,可以采购更多的军备等。

不过这些都是最顺利的情况下。

王信不得不担心。

今年的军饷,朝廷会不会减少更多。

所以自己一定要回京争取。

越早和张吉甫达成一致,敲定好大同军费,自己才能安心回大同,继续下一步的事,否则百万两军费没有着落,自己这个大同总兵的位置也坐不稳。

只是。

用什么和张吉甫交换呢?

王信迟疑。

大同兵乱平息。

功劳,苦劳,各大小将领的升迁,奖赏,提拔

军费的落实。

追赃闹出的动静。

一样样。

“我对你们没有别的要求。”

赵雍、汤平、张震、刘通、张灿、魏毅、赵赫等。

三军的代总兵、参将都在。

众人聚在总兵府。

不容易啊。

看着眼前一个个的大将,王信内心有些感触,自己当初特么才是个把总,那时候自己连见参将的资格都没有,如今自己手下一把参将。

而且都是实打实的参将。

众人知道总镇明日要回京城,内心有些复杂。

汤平等人还好,这些年分开又不是一次两次,张震、魏毅、赵赫他们内心更敏感,所以表现的很严肃,反倒是汤平一脸轻松。

刘通虽然也很认真,但从他的眼神也可以看出并不是表现的那么在乎。

王信对自己信任的将领们素来交代仔细,没有什么隐瞒。

“大同的局势虽然已经平定,但是大同地势复杂,关外关内很多事物不能只看表象,所以我留下的条条规矩,无论你们懂不懂,都不许擅自更改。”

王信主要是对几位新加入的人讲。

汤平等人不用自己交代,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连这点默契也没有,哪里经得起风浪。

事实也是如此。

张震等人连连点头,“总镇放心,无论总镇回不回得来大同,属下仍然唯总镇是瞻,谁的命令都不听,只听总镇大人的。”

汤平忍不住歪着头。

当年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感觉牙酸的很。

好像也是。

那时候扬州营面临解散,自己说的话不比张震等人更过分?

王信这才放心的离开。

建设比破坏那。

大同关外发展了数年,好不容易走上正轨,名气越来越大,培育出大量熟悉的管事伙计们,这些内地的有见识的人们,或多或少出来单干。

市场就是要更多的人来加入。

加入的生意人越多,市场竞争越激烈,只要保住底线的情况下,市场流通越高效,社会的整体财富也会越来越多。

那么保证牧户的牧地不受动摇。

这既是王信的基本红线。

两万三千余户牧户,十五万口牧民,每家充足的牧地,平均养活八十只羊,二十头牛,十匹马。

在牛羊都进入成熟期后。

环境稳定的局势下。

每年可以出产二十余只羔羊、六头牛犊、三匹马驹。

一匹马驹到长大需要五年。

有十一年的壮年期,十六岁后开始衰老。

十一年为一周期。

别说有这个限制,哪怕没有这个限制,大周庞大的社会对牛羊马匹的需求上限离看到边还早着呢。

这些最没声音的牧户们。

他们才是市场运转的基石。

有他们在。

市场运转速度越快,钱生钱不可计数,社会财富增长越快,在飞速的过程,令人目瞪口呆也不会失控。

但是没有他们。

市场在繁荣也会立马陷入一场空。

所以王信别的不担心,最担心的就是大户拉拢了将领,最后损害了牧户们的利益。

之前汤平他们都坚持住了。

如今大同三军整编还是好事,可弊端也有。

至少比起原来的大同西军,王信不敢说自己能做到全部控制大同军镇。

才有了今日临别前的交代。

京城。

林府。

林如海回京后,担任左副都御一职,成为正三品大员。

巡盐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历来权重,连金陵巡抚都得罪不起,要看巡盐御史的脸色,这可是大周的钱袋子。

加上林如海在金陵六部过度,太上皇也比较满意林如海,这次回京,有人猜测林如海能成为六部的侍郎,没想到会成为左都御史。

虽然同为三品,但目前而言,四大家更需要一个六部的侍郎。

不过再怎么样。

林如海也是督察院的左副都御史。

掌天下喉舌,监督文武百官的副职,如果再次外放,那就是一省督抚,张文锦曾经大同督抚可比不上,光品级就差得远。

加上吴文华这个广东巡抚。

四大家的派系里,已经有了一个半的封疆大吏。

吴文华算一个。

林如海算半个。

加上金陵兵部尚书贾雨村。

大同总兵王信。

粤海将军邬家。

宫里贵妃娘娘。

以荣国府二房为纽带的文官集团冉冉升起,成为京城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至于大房和荣国府。

如平安州节度使云云,这些虽不属于二房这边,但总有些渊源。

所以整个四大家。

死而不僵的巨大开国功勋势力,如今转型成功,虽分化为三块,但每块都不可小觑,最耀眼的无疑是荣国府二房了。

薛岩苦着脸。

林如海一脸嘲讽。

“王信要回京了,你还是亲自去见他吧。”

听到林如海的话,薛岩更加焦急,“还请林公多多伸手啊。”

见到薛岩如此模样,林如海笑道:“王信不是小气的人,你也没有实际做什么,他不会对你出手的。”

“虽如此,恐怕王大人心里有个刺啊。”

薛岩感叹。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

王信搞出来的追赃,薛岩怎么看都没有信心,大同大户们背后还支持那些将领,还有考虑张吉甫的因素,才没有站到王信那边。

更让他不敢信。

这么难的事情,不可能成功,他竟然真办成了。

至少军中的反对派被他解决了。

解决的实在是轻易。

“王信现在缺钱,以后更会缺钱,你多帮他挣点钱,多捐一捐钱,什么不满都没了,比我说一万句话都管用。”林如海好笑的望着薛岩。

薛岩知道林如海鄙视自己小气,连忙解释:“我已经准备了五万两银子。”

“既然如此,那就等他回来吧。”

林如海不再多言。

薛岩离开林府,心里还是不放心。

“王信找大房要了十万两银子,有了大房的存在,我别说送去五万两,就算送去十万两,王信也会偏向大房。”薛岩皱着眉头。

“东家的意思是?”

掌柜不明所以。

薛岩没有说话,自己的去找找大侄子。

十万两银子啊。

王信这事把薛家当做冤大头了。

大侄子最讨厌别人把他当傻子,自己得和他唠唠几句。

最好大侄子愤怒,不满张德辉的行为,更好的是逼着张德辉催促王信还钱,当然,大侄子不至于如此昏头,但哪怕他调走张德辉,甚至开革张德辉。

那王信自然明白大房的意思。

自己再去找王信的话。

效果才会好。

薛岩想起大侄子,嘴角露出笑容。

一笔写不出两个薛字。

大侄子实在不成器,家业交给他,又不是土地坐享其成,生意不进则退,必然会落败,既然如此,大侄子当个富家翁享福不就行了。

难道他堂弟会少了大房的分润?

薛岩不觉得自己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