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转变
常言穷则独善其身,富者达济天下。
王信深以为然。
总兵府。
亲卫们守在门口,今日石敢当带队。
总兵上午不见客。
闭门深思。
王信坐在案几后,思考大同的未来。
刚来的时候,自己不过是一个孤儿出身的年轻人而已,能力有限,先做好自己,只有自己吃饱穿暖,满足了温饱,才有余力去想和做其他的事情。
如今自己已经成为一镇总兵。
继续随波逐流,已经不合时宜,犹如自己与张吉甫之间。
随着自己的地位提升,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不可调和。
以前他可以升自己的官,然后调走自己。
他付得起,自己也能接受。
那么如今。
他还给得起什么呢。
不光他,接下来朝廷都会猜忌自己,除非自己愿意放弃大同军镇,回到京城当一个闲散的将领。
王信敲着桌子。
最近大同做的事情,必然会引起朝廷的轩然大波。
比如追赃。
比如擅自改动制度。
巡查是御史的事,奖励和处罚则是兵部的事。
所以才有以文制武的说法。
粮仓、储备、钱财、军纪、器物、功劳、犯罪.御史巡查。
地方上的章程为州府上告一省,一省上告朝廷。
大同属于九边。
九边的御史直接上告朝廷,再由朝廷做出定夺。
报功和决断。
都不控制在武将自个手里。
这种方式并不好,非常的落后。
王信很肯定。
大明朱元璋最初制定的是文武分离,官员管理地方,勋贵管理军将,但是不负责具体军务,属于比较稳定的三角模式,可惜被打破。
最后反而在大清得到了落实。
勋贵、武将、文官。
虽然文官依然权力大,压着武官,但是武官上头还有勋贵。
勋贵又不能直接带兵,日常不接触军务,除非需要打仗的时候,或者特事特派。
大清勋贵是奴隶主。
所以官员无论如何也对付不了的,提都不能提,否则叫以下犯上。
文官到了曾国藩的高度,也不敢想对付勋贵。
没有政治的土壤。
和商业的情形一个样。
自古士农工商。
官员要控制一切,认为和宣扬只有官员才能治理好天下,天下的盛世靠的是官员们的管理。
但是到了大清。
士农工商都是奴才。
谁也不比谁高尚,买官卖官历来的末世现象成为常态。
但是有利必有弊。
有弊必有利。
世无绝路。
对商业的束缚,的的确确松过大明。
这个束缚不是法律层面上的,而是士农工商的传统气氛被破坏的基础上。
所以大清的税赋收的多。
因为商人可以做官,可以花钱买官,虽不至于和官员们平起平坐,但也不再是官员可以任意揉搓的取款机。
商人勇于做生意。
银子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对社会发展才具备经济价值。
官员们贪腐的银子只是他们个人和家族的享受,市场流通价值属性极低。
而商人们挣的钱投入再生产,那么循环的速度越快,社会的发展速度也越快,财富的增长速度同样更快,市场流通价值属性远高于前者。
最后市场增加了,社会财富总量也增加了。
至于该怎么分。
这是社会问题,需要靠统治阶级的属性。
所以大清属于方法上歪打正着,可虽然方法对了,但根子无疑是歪的,因此哪怕税赋收的惊人,可实际效果却极其低下,最终落后的生产关系,社会还是逐渐失去活力。
社会陷入一滩死水,市场也就彻底萎缩,最终死气沉沉。
犹如大明和大清的改革区别。
大明的改革,向来是如何从利益阶级手里分出来一块,朝廷得到补偿,最好还能缓和一下民间的负担。
张居正的改革就是如此。
包括张居正的许多改革措施,其中很多都是嘉靖朝官员提过和尝试过的办法。
而到了大清。
大清的改革历来是如何先稳固自身的统治。
以史为镜。
大明是能力不足。
大清是根子错了和能力不足,但是歪打正着,运气不错,这个王朝自兴起就一向运气不错,主要的对手往往都是先自个死了。
最大的两个敌人。
打大明的时候。
大明死在了李自成手里。
打李自成的时候,李自成死在了农民手里。
其次张献忠
突然兴起巡视前线的念头,然后被一伙清军遇见,竟然给一箭射死了。
次次如此,属实有点离谱。
可就算大清有如此逆天的运气,但根子错了,任何一时的好处也于事无补。
所以明清两朝可以得出的结论。
不光根子要正,更要懂得做事的方法,最终要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从而才能做到社会长远具备活力,可循环发展的唯一道路。
“唉!”
王信叹了口气。
何其难也。
蜘蛛侠说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责任。
这是对于有道德的人而言。
正因为前途多么的艰难,自己才不愿意冒然出这个头啊。
很多人利益熏心,自私自利,他们只看到位置的高,羡慕的是为所欲为的权利,这样的人并不是少数。
但是王信知道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一向了解自己。
自己不是圣人,也不是坏人。
不敢说从来没有犯过错,更不敢说道德无亏,可基本的人性,王信从来不会扭曲。
而人性是大多人具备的。
错的就是错的。
犹如晋朝。
为什么流行服用五石散。
因为整个社会充满了绝望,都明白国家前途一片灰暗,而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又无能改变现状,于是只能精神上麻木自己,过一天是一天。
犹如苏联。
一夜之间倒塌。
同样是社会绝望,统治阶级也早已麻木。
反观。
对的就是对的。
社会就充满活力和信心。
国民脸上的精神气就是风向标,代表了综合国力的体现。
所以宵小其实很脆弱。
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是错的。
王信离开桌子。
“去见李奇。”
石敢当靠了过来,听到总镇的吩咐,连忙去安排。
李奇是参将。
永兴军的主要将领。
大同总兵府腾出了几间院子,像李奇这样的身份是单独关押。
李奇身上有被拷打过的伤痕。
见到了王信,李奇眼皮子都没有抬,没有搭理王信。
屋子里的家具全部撤掉。
只留下一张床。
“你心理大概认为朝廷会出手,我这么做太过放肆,必然引起朝廷震怒,对也不对?”王信没有浪费时间,自己也全然那没有看得起李奇的想法。
“难道不是?”
李奇冷笑两声,语气里满是不服。
“你错了。”
王信很理智,在意的不是李奇这个人,冷静的令李奇忐忑起来。
“太上皇老了,以前都说他老人家老,可现在他的确很老了,所以张吉甫很慌,他有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办成,山东那边的民乱,辽东那边的不稳,西南的战事虽然以求和为止,可胜利者的胃口不会满足于此。”
李奇露出了茫然。
王信理解。
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不过是自吹自擂的话罢了。
是有些人的确能做到这样,而不是秀才能做到,只是这个人刚好是个秀才罢了。
朝廷的事情,李奇这种背景不深的武将,虽然能知道不少,但是真正的秘密并不能掌握。
而自己身后有四大家。
四大家与各家都有往来,消息最为灵通的一批。
加上自己对张吉甫的了解。
王信如实说道:“我闹得越大,张吉甫反而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我,我不闹的话,和以前一样听话,他倒是会动我了。”
越听话老实干活,越是先被淘汰。
越不老实各种埋雷,反而轻易不敢动。
养寇自重。
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人人都在做,原因不就是好用吗。
“你”
李奇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这不是王信的性子啊。
“你装了这么多年,如今终于暴露真面目。”李奇气笑了。
王信摇了摇头。
“我一直没变,最初我从军就是如此,带好军队,保家卫国,是你们没有当回事,以为我只是喊口号而已。”王信平静道:“你不要抱着幻想。”
王信的语气冷静的可怕。
越是如此,李奇内心越升起绝望。
他心里的确指望着朝廷。
大同的大户们也不会任由王信乱来。
“你是必死的。”
“只不过你配合的话,可以减轻你家属的责任。”
“你不讲道义,竟然牵连家属?”
李奇一愣。
再也控制不住站起来,很快被石敢当挡住,李奇慌道:“我家人有什么错?”
“你家人当然有错。”
王信懒得争辩。
一个杀人犯。
他自己冲动杀人。
他的家人当然没错。
一个贪污犯。
他的家人会没错?
除非他的家人知道他贪污,就算不举报,但也划清界限,双方老死不相往来,不占对方一点钱和权的好处,否则就是同案犯。
贪污要比杀人罪更重。
杀人犯大多就杀一个人。
而贪污犯杀的人多得很,伤害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多少一家人再吃了最后一顿饭后,然后流着泪一包老鼠药自尽,全家走的整整齐齐,努力保留自己最为做人的一点体面。
贪污犯竟然还没有小偷的惩罚重。
实在是可笑。
大周的贪官从来没有因为贪腐被处罚的,都是因为党争才被处理。
贪污被杀。
贪污犯的家属必究。
王信平静的看着李奇。
李奇感觉到了王信的理智,可正因这个理智,李奇害怕了。
“你老实交代,争取宽大处理,可以减轻你家属的罪名,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之所以我来见你,并不是在乎你的交代,而是想要开个好头。”
王信说完离开了。
“等等。”
“我还有话说。”
李奇想要争取王信改变态度,他参与的事不是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出卖了别人,就算自己家属没有死,活着出去,可一样会被报复。
王信没有停留。
李奇这样的人,与他说一句话都令人恶心。
果然。
不久之后朝廷催促王信回京交代。
“不能回去。”
汤平得知后断然否决。
自从知道周家敢背地里对付总镇,汤平就与妻子和离。
王信劝了一回。
可汤平说他已经给了妻子选择,要么与娘家一刀两断,要么和离,妻子不愿意与娘家一刀两断,汤平见状知道改变不了,因此不再犹豫。
“我得回。”
王信摇了摇头。
有些风险该冒还是要冒的。
而且自己并无什么风险。
都说袁崇焕突然斩杀毛文龙,其实袁崇焕欺负的是毛文龙在朝廷里无人。
林如海,贾政他们都在京城。
张吉甫真要对自己动手,他们不会同意,也必然告知自己。
何况没有到那种地步。
不过麻烦肯定是有的,可比起不回京城的麻烦,回去的麻烦顶多是自己多收些刁难,忍一忍就罢了。
“山东民乱未平,张吉甫没有彻底控制京营之前,他不会对我动手的,而且”王信笑了笑,“如果他的计划顺利,那更不会轻易放弃我。”
见总镇如此有把握,大家也知道现在不是得罪朝廷的时候。
无论如何。
大同军镇每年一百四十万两的军费,虽没有全给,可百万两银子还是给了的,没有这百万两银子,大同就是费了老命也凑不齐这么多军费养军的。
王信深知九边的优势和劣势。
明末那样的局势都没有九边造反,因为九边是吞金兽,离不开朝廷。
双方之间能治拉扯,绝不能分离。
大同五万余兵,一样离不开朝廷的供养。
而且王信也不愿意霍乱天下,成为天下人痛恨的对象。
“万一张吉甫不放总镇回来呢?”
大家也不认为朝廷会对付总镇,但是对总镇肯定有不满,如果总镇回去京城,朝廷升总镇到五军都督府呢?
这就很有可能。
“各有利弊,如果真让我留在京城,我在京城不也是可以争取更多?何况你们按照我交代的事去做,有我在和没有我在有什么区别。”
众人才不再劝阻。
三军整编虽然没有结束,但是已经顺利展开。
张德辉借了十万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
追赃陆续开始。
夏粮粮税总体已经入京,等朝廷清算完,很快就会发往各处,其中大头是九边,有了夏税的缓解,在加上其余,勉强也能应付。
“总镇亲自坐镇,我们心里都安心。”
张灿感慨道。
人心难测。
谁也做不到总镇那样的地步。
前后几次,哪一次内部没有闹点不和,有内斗才正常,他们这个群体,内斗已经很低微了,反而外人看来才是不可思议。
“以后大家见面的日子说不定更少。”
王信笑了笑。
前些年的时候,众人还能经常见面,等建立了大同西军,关内关外各处,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如今更是一年都难以见到一次。
听明总镇话里的意味,众人神色复杂。
汤平砸吧砸吧了嘴。
自己一个苦哈哈的矿工,真不敢想会有今天的成就。
臭婆娘实在是蠢啊。
竟然这都不懂。
心里烦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