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键盘战斗家
第339章 与薛岩翻脸
小
大
第339章与薛岩翻脸
车轮在青石街道上碾过,车辕驾着的马儿是来自大同关外的青骢马。|5?43^看d书| ¨|?已!-¢发?布?u最_新£章??节p>左路总兵府在城东。
右路总兵府在城西。右路总兵府内宅重新装修了两个月,空置了一个月,原本打算带着平儿她们搬过来,不过考虑平儿有孕在身,不清楚这个年代装修会不会有问题,所以王信孤身住在总兵府。京城城门到通州城有二十余里。王信不能每次都从京城往通州赶,到了他这样的地位,许多约束变成虚设,但是王信却不会乱来。所以大多数日子还要呆在通州。“不如在通州买套宅子。”薛蝌提议。?j\i~n¢j^i?a`n,g`b~o`o/k,.\c!o+m¢通州的房子很便宜,不过那是老黄历。自从河西营外的集市做起来后,地价也水涨船高,每年都在新起房子,可依然供不应求,想买都买不到,许多人依然住在临时的棚子。“你有房子。”王信问道。薛蝌老实的点了点头,“我父亲三年前就在通州收了五套不错的宅子。”“薛东家眼光不错。”王信感慨。薛蝌是真正的富二代。全国都有房子,不只坐落繁华的地段,还是全款房的豪宅,更不提家里的生意蒸蒸日上,而且以现金流为主的那种。上头有能干的父亲,自己混个编制,等着接手家业就行。又年轻,又有才。打量了薛蝌,王信不禁羡慕。可惜这里是京城。富二代的身份不够,户部挂名的薛蟠都被轻蔑的称为薛呆子,何况身份远不如薛蟠的薛蝌。被自家大人看的不自在,薛蝌主动提议:“房子都空着,家父不缺钱,不愿意租出去,不如卖一套给总镇,只要总镇不嫌弃。”“见到你父亲再说吧。”王信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一套房子哪里够。薛岩靠着自己,建立了一条从关外到江南的商道,一跃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年入百万两,比整个聚众昌赚的都还要多。辛苦一场。倒头来都在为薛岩打工。 也是薛岩愿意让步的原因,只保留一成聚众昌的股份,保留的这一成,主要是为了话语权,不被排挤出关外商圈,核心还是江南那边的市场。王信回到总兵府衙门,薛岩已经在等候了。薛蝌去迎接父亲,主动告知:“通州最好的宅子,父亲准备好,总镇大人可能会买。”“信爷说的”薛岩纳闷道。薛蝌解释了一通,主动出主意:“全部送的话,总镇大人不会同意,价钱太高了,总镇大人也出不起,半卖半送吧。”薛岩听完儿子的话,脸上露出苦笑。儿子还是小看了他头上总镇大人的胃口啊。“见过总镇。”一会儿。见到王信后,薛岩主动行礼。“薛东家客气了,都是自家人,快快请坐。”王信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别的人同样也在适应,六七年的时间,还不到三十岁,从最初的佐击将军,到如今的一路总兵。薛岩比谁都要感慨。那时候自己的女儿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如今虽然还不到成婚年龄,却遭遇被人悔婚之事,薛岩又悔又恨,又疼惜自己女儿。王信不知道薛岩在想什么,但是以薛岩的聪明,大概也能猜到。王信也懒得废话。“今日请薛东家来是有一事相商。”“不敢。”薛岩客气道。王信没有当真,知道薛岩是等着自己开价。“聚众昌从牧民们中收购牛羊马各类牲畜,先以马来论,每匹马的收购价是三两银子,在关外三城转手卖给各家商行是六两。”“薛东家是聚众昌的大股东之一,所以去年的三万匹马,薛家商行分走了一半。”“没有这么多。”薛岩连连摆手,但是没有多言。这些事情都在王信眼皮子底下,偏他又是个懂生意的人,许多事瞒不过他。“就算没有一半,至少也有一万匹吧。”王信果断的说道。薛岩没有否认,继续否认就是故意的了。王信把自己算得如此清楚,薛岩内心变得沉甸甸的。今天找自己来,看样子是做足了准备。“江南的物价最贵,马价同样如此,南方别的地方,一匹马要十五两一匹,那么江南那边能卖个二三十两,而且供不应求。”不同地区,马的价格也不同。北方的运输距离短,马的伤病率也小,综合成本远低于南方。江南则是因为经济发达,需求旺盛,导致马价过高。王信没有把价格往高处说。有时候一匹好马,能在江南卖到五十两,一百两,甚至有时候能卖到两百两。
不过两百两银子已经不算正常的市场价。光靠这一万匹马,王信算过总账,去除所有成本,包括沿途关卡打点等,一年下来,薛岩净赚四万两银子。加上牛羊等。牛的价格比马便宜,但是牛的数量更多,是马的一倍多。去年一年,所有的商行都不如薛家商行挣钱,薛岩至少挣了不下十万两银子。这是薛岩一个人挣的钱。不算这条商道上,薛家至少一千多名管事伙计的年薪,也没有算沿途肥了多少人,扣除关外采购的成本价,其中的毛利大概近四十万两。王信一直认为。与内地生意最互补的并不是海贸,而是草原。海贸的确能给大周带来不可计数的白银,但是这种贸易模式,只能加剧大周国内贫富差距,更加刺激土地兼并,对生产力的促进,远不如关内和关外的口外贸易。唯一可惜的是。因为大明宝钞的废除,大周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纸钞,导致于大周极度缺乏“钱”。后来大清建立。对大清的统治阶级而言。汉人的文人和商人区别不大,都是他们的奴才,反倒是解开了商人阶级的手脚。比如对纸钞的需求,对于大明的官员们而言,是他们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对于大清的商人们而言。只要没有了官员阻碍商业发展,这些需求反而是刺激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根基所在。所以“钱”的短缺需求,刺激了大清民间票行的迅猛发展,从而给解决,又反哺商业有利支撑,最后大清口外贸易出现了几千家商号的盛况。如道光年间。大同关外的隆盛庄,有牌匾的商号达3000余家。可惜。根子错了,哪怕方向意外对了,虽然会有短暂的繁荣和盛况,但终归还是越长越歪,最后的结局也只有拖得越久,得到的也只有更惨。大清的奴隶制社会,开历史的倒车河,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结局。只会成为文明发展的毒瘤,带来的只有文明的大倒退。薛岩脸上浮出难明之色。以他的和王信的关系,两家之好,如果只是王信的需求,薛岩很乐意满足,有了共同的利益,两家只会越来越好。可惜王信是为了“公事”。虽然理解王信,可薛岩心里仍然有些不痛快,勉强道:“总镇大人需要多少”王信理解薛岩的不满,不过薛岩想要维持关外贸易,自己可以让他成事,也能一句话让他败,这是王信的底气:“暂时两万两银子吧。”薛岩抬起头,认真看着王信。王信没有犹豫,坚定道:“就当给朝廷交税。”朝廷的确收不上税来,王信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只能寻找商道,自己来收税了。聚众昌就是如此。聚众昌垄断了关外,成为了最大的坐地户,那么交给大同西军合计的两成五就是等于税赋,而大同西军也的确解决了朝廷的边患。薛岩靠着关外贸易在江南挣得流油。王信当然也要“收税”。“既然称作税,已经在沿途交了不少“税”了。”薛岩强调道:“都快接近一半的税。”“的确辛苦了。”王信理解薛岩的不满。百姓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官员带来的。比如物价。朝廷的商税的确很低,但是地方私下设立的关卡税收的高啊。这些地方衙门设的税卡,原本是用来弥补地方衙门的亏空,或者用来解决某些事情,最后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皆沦为了私人的私卡。商人只能抬高物价。犹如私盐为什么禁不了因为官盐又贵质量又差,百姓们不愿意要,只喜欢买又便宜质量又好的私盐。那为什么集中生产的官盐,质量反而不如小作坊的私盐王信心里门清。他可是靠着盐道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