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键盘战斗家

第370章 转变

常言穷则独善其身,富者达济天下。

王信深以为然。

总兵府。

亲卫们守在门口,今日石敢当带队。

总兵上午不见客。

闭门深思。

王信坐在案几后,思考大同的未来。

刚来的时候,自己不过是一个孤儿出身的年轻人而已,能力有限,先做好自己,只有自己吃饱穿暖,满足了温饱,才有余力去想和做其他的事情。

如今自己已经成为一镇总兵。

继续随波逐流,已经不合时宜,犹如自己与张吉甫之间。

随着自己的地位提升,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不可调和。

以前他可以升自己的官,然后调走自己。

他付得起,自己也能接受。

那么如今。

他还给得起什么呢。

不光他,接下来朝廷都会猜忌自己,除非自己愿意放弃大同军镇,回到京城当一个闲散的将领。

王信敲着桌子。

最近大同做的事情,必然会引起朝廷的轩然大波。

比如追赃。

比如擅自改动制度。

巡查是御史的事,奖励和处罚则是兵部的事。

所以才有以文制武的说法。

粮仓、储备、钱财、军纪、器物、功劳、犯罪.御史巡查。

地方上的章程为州府上告一省,一省上告朝廷。

大同属于九边。

九边的御史直接上告朝廷,再由朝廷做出定夺。

报功和决断。

都不控制在武将自个手里。

这种方式并不好,非常的落后。

王信很肯定。

大明朱元璋最初制定的是文武分离,官员管理地方,勋贵管理军将,但是不负责具体军务,属于比较稳定的三角模式,可惜被打破。

最后反而在大清得到了落实。

勋贵、武将、文官。

虽然文官依然权力大,压着武官,但是武官上头还有勋贵。

勋贵又不能直接带兵,日常不接触军务,除非需要打仗的时候,或者特事特派。

大清勋贵是奴隶主。

所以官员无论如何也对付不了的,提都不能提,否则叫以下犯上。

文官到了曾国藩的高度,也不敢想对付勋贵。

没有政治的土壤。

和商业的情形一个样。

自古士农工商。

官员要控制一切,认为和宣扬只有官员才能治理好天下,天下的盛世靠的是官员们的管理。

但是到了大清。

士农工商都是奴才。

谁也不比谁高尚,买官卖官历来的末世现象成为常态。

但是有利必有弊。

有弊必有利。

世无绝路。

对商业的束缚,的的确确松过大明。

这个束缚不是法律层面上的,而是士农工商的传统气氛被破坏的基础上。

所以大清的税赋收的多。

因为商人可以做官,可以花钱买官,虽不至于和官员们平起平坐,但也不再是官员可以任意揉搓的取款机。

商人勇于做生意。

银子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对社会发展才具备经济价值。

官员们贪腐的银子只是他们个人和家族的享受,市场流通价值属性极低。

而商人们挣的钱投入再生产,那么循环的速度越快,社会的发展速度也越快,财富的增长速度同样更快,市场流通价值属性远高于前者。

最后市场增加了,社会财富总量也增加了。

至于该怎么分。

这是社会问题,需要靠统治阶级的属性。

所以大清属于方法上歪打正着,可虽然方法对了,但根子无疑是歪的,因此哪怕税赋收的惊人,可实际效果却极其低下,最终落后的生产关系,社会还是逐渐失去活力。

社会陷入一滩死水,市场也就彻底萎缩,最终死气沉沉。

犹如大明和大清的改革区别。

大明的改革,向来是如何从利益阶级手里分出来一块,朝廷得到补偿,最好还能缓和一下民间的负担。

张居正的改革就是如此。

包括张居正的许多改革措施,其中很多都是嘉靖朝官员提过和尝试过的办法。

而到了大清。

大清的改革历来是如何先稳固自身的统治。

以史为镜。

大明是能力不足。

大清是根子错了和能力不足,但是歪打正着,运气不错,这个王朝自兴起就一向运气不错,主要的对手往往都是先自个死了。

最大的两个敌人。

打大明的时候。

大明死在了李自成手里。

打李自成的时候,李自成死在了农民手里。

其次张献忠

突然兴起巡视前线的念头,然后被一伙清军遇见,竟然给一箭射死了。

次次如此,属实有点离谱。

可就算大清有如此逆天的运气,但根子错了,任何一时的好处也于事无补。

所以明清两朝可以得出的结论。

不光根子要正,更要懂得做事的方法,最终要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从而才能做到社会长远具备活力,可循环发展的唯一道路。

“唉!”

王信叹了口气。

何其难也。

蜘蛛侠说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责任。

这是对于有道德的人而言。

正因为前途多么的艰难,自己才不愿意冒然出这个头啊。

很多人利益熏心,自私自利,他们只看到位置的高,羡慕的是为所欲为的权利,这样的人并不是少数。

但是王信知道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一向了解自己。

自己不是圣人,也不是坏人。

不敢说从来没有犯过错,更不敢说道德无亏,可基本的人性,王信从来不会扭曲。

而人性是大多人具备的。

错的就是错的。

犹如晋朝。

为什么流行服用五石散。

因为整个社会充满了绝望,都明白国家前途一片灰暗,而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又无能改变现状,于是只能精神上麻木自己,过一天是一天。

犹如苏联。

一夜之间倒塌。

同样是社会绝望,统治阶级也早已麻木。

反观。

对的就是对的。

社会就充满活力和信心。

国民脸上的精神气就是风向标,代表了综合国力的体现。

所以宵小其实很脆弱。

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是错的。

王信离开桌子。

“去见李奇。”

石敢当靠了过来,听到总镇的吩咐,连忙去安排。

李奇是参将。

永兴军的主要将领。

大同总兵府腾出了几间院子,像李奇这样的身份是单独关押。

李奇身上有被拷打过的伤痕。

见到了王信,李奇眼皮子都没有抬,没有搭理王信。

屋子里的家具全部撤掉。

只留下一张床。

“你心理大概认为朝廷会出手,我这么做太过放肆,必然引起朝廷震怒,对也不对?”王信没有浪费时间,自己也全然那没有看得起李奇的想法。

“难道不是?”

李奇冷笑两声,语气里满是不服。

“你错了。”

王信很理智,在意的不是李奇这个人,冷静的令李奇忐忑起来。

“太上皇老了,以前都说他老人家老,可现在他的确很老了,所以张吉甫很慌,他有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办成,山东那边的民乱,辽东那边的不稳,西南的战事虽然以求和为止,可胜利者的胃口不会满足于此。”

李奇露出了茫然。

王信理解。

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不过是自吹自擂的话罢了。

是有些人的确能做到这样,而不是秀才能做到,只是这个人刚好是个秀才罢了。

朝廷的事情,李奇这种背景不深的武将,虽然能知道不少,但是真正的秘密并不能掌握。

而自己身后有四大家。

四大家与各家都有往来,消息最为灵通的一批。

加上自己对张吉甫的了解。

王信如实说道:“我闹得越大,张吉甫反而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我,我不闹的话,和以前一样听话,他倒是会动我了。”

越听话老实干活,越是先被淘汰。

越不老实各种埋雷,反而轻易不敢动。

养寇自重。

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人人都在做,原因不就是好用吗。

“你”

李奇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这不是王信的性子啊。

“你装了这么多年,如今终于暴露真面目。”李奇气笑了。

王信摇了摇头。

“我一直没变,最初我从军就是如此,带好军队,保家卫国,是你们没有当回事,以为我只是喊口号而已。”王信平静道:“你不要抱着幻想。”

王信的语气冷静的可怕。

越是如此,李奇内心越升起绝望。

他心里的确指望着朝廷。

大同的大户们也不会任由王信乱来。

“你是必死的。”

“只不过你配合的话,可以减轻你家属的责任。”

“你不讲道义,竟然牵连家属?”

李奇一愣。

再也控制不住站起来,很快被石敢当挡住,李奇慌道:“我家人有什么错?”

“你家人当然有错。”

王信懒得争辩。

一个杀人犯。

他自己冲动杀人。

他的家人当然没错。

一个贪污犯。

他的家人会没错?

除非他的家人知道他贪污,就算不举报,但也划清界限,双方老死不相往来,不占对方一点钱和权的好处,否则就是同案犯。

贪污要比杀人罪更重。

杀人犯大多就杀一个人。

而贪污犯杀的人多得很,伤害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多少一家人再吃了最后一顿饭后,然后流着泪一包老鼠药自尽,全家走的整整齐齐,努力保留自己最为做人的一点体面。

贪污犯竟然还没有小偷的惩罚重。

实在是可笑。

大周的贪官从来没有因为贪腐被处罚的,都是因为党争才被处理。

贪污被杀。

贪污犯的家属必究。

王信平静的看着李奇。

李奇感觉到了王信的理智,可正因这个理智,李奇害怕了。

“你老实交代,争取宽大处理,可以减轻你家属的罪名,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之所以我来见你,并不是在乎你的交代,而是想要开个好头。”

王信说完离开了。

“等等。”

“我还有话说。”

李奇想要争取王信改变态度,他参与的事不是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出卖了别人,就算自己家属没有死,活着出去,可一样会被报复。

王信没有停留。

李奇这样的人,与他说一句话都令人恶心。

果然。

不久之后朝廷催促王信回京交代。

“不能回去。”

汤平得知后断然否决。

自从知道周家敢背地里对付总镇,汤平就与妻子和离。

王信劝了一回。

可汤平说他已经给了妻子选择,要么与娘家一刀两断,要么和离,妻子不愿意与娘家一刀两断,汤平见状知道改变不了,因此不再犹豫。

“我得回。”

王信摇了摇头。

有些风险该冒还是要冒的。

而且自己并无什么风险。

都说袁崇焕突然斩杀毛文龙,其实袁崇焕欺负的是毛文龙在朝廷里无人。

林如海,贾政他们都在京城。

张吉甫真要对自己动手,他们不会同意,也必然告知自己。

何况没有到那种地步。

不过麻烦肯定是有的,可比起不回京城的麻烦,回去的麻烦顶多是自己多收些刁难,忍一忍就罢了。

“山东民乱未平,张吉甫没有彻底控制京营之前,他不会对我动手的,而且”王信笑了笑,“如果他的计划顺利,那更不会轻易放弃我。”

见总镇如此有把握,大家也知道现在不是得罪朝廷的时候。

无论如何。

大同军镇每年一百四十万两的军费,虽没有全给,可百万两银子还是给了的,没有这百万两银子,大同就是费了老命也凑不齐这么多军费养军的。

王信深知九边的优势和劣势。

明末那样的局势都没有九边造反,因为九边是吞金兽,离不开朝廷。

双方之间能治拉扯,绝不能分离。

大同五万余兵,一样离不开朝廷的供养。

而且王信也不愿意霍乱天下,成为天下人痛恨的对象。

“万一张吉甫不放总镇回来呢?”

大家也不认为朝廷会对付总镇,但是对总镇肯定有不满,如果总镇回去京城,朝廷升总镇到五军都督府呢?

这就很有可能。

“各有利弊,如果真让我留在京城,我在京城不也是可以争取更多?何况你们按照我交代的事去做,有我在和没有我在有什么区别。”

众人才不再劝阻。

三军整编虽然没有结束,但是已经顺利展开。

张德辉借了十万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

追赃陆续开始。

夏粮粮税总体已经入京,等朝廷清算完,很快就会发往各处,其中大头是九边,有了夏税的缓解,在加上其余,勉强也能应付。

“总镇亲自坐镇,我们心里都安心。”

张灿感慨道。

人心难测。

谁也做不到总镇那样的地步。

前后几次,哪一次内部没有闹点不和,有内斗才正常,他们这个群体,内斗已经很低微了,反而外人看来才是不可思议。

“以后大家见面的日子说不定更少。”

王信笑了笑。

前些年的时候,众人还能经常见面,等建立了大同西军,关内关外各处,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如今更是一年都难以见到一次。

听明总镇话里的意味,众人神色复杂。

汤平砸吧砸吧了嘴。

自己一个苦哈哈的矿工,真不敢想会有今天的成就。

臭婆娘实在是蠢啊。

竟然这都不懂。

心里烦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