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屈指可数
不过...秦浩话锋一转,现在有人要借整顿之名,扼杀这个刚刚起步的民族品牌。
听完事情原委,张副沉思片刻,突然问:你们愿意成为机械院的直属试点企业吗?
这是秦浩没想到的转折。直属试点意味着政策扶持、资金倾斜,更重要的是保护。
有什么条件?
两个。张副竖起手指,一,静压导轨技术要与三家国营厂共享;二,明年产值必须突破五百万。
秦浩大脑飞速运转。技术共享看似吃亏,但能换来政策支持;五百万产值虽高,但有订单打底并非不可能。
我接受。他伸出手,但共享范围仅限于基础专利,最新改进技术除外。
张副院长笑了:年轻人,会谈判啊!他握了握秦浩的手,下周院里会派工作组下去调研,你把技术资料准备好。
离开机械院,秦浩直奔邮电局,给工厂发了封加急电报:立即准备技术展示,厂院工作组将至。保持正常生产,勿对外声张。
他知道,这步棋走对了。有了厂院的支持,赵副厂长的行政手段将失去威力。但另一方面,与国营厂的技术共享也意味着培养竞争对手。
商场如战场。走在城繁华的街道上,秦浩自言自语,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厂院工作组到来的阵仗远超预期。三辆吉普车直接开进厂区,带队的是张副院长本人,领导陪同,电视台记者全程跟拍。
秦浩穿着崭新的工作服,亲自讲解静压导轨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当外国订单合同和检测报告被展示出来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了不起!张副院长对着摄像机镜头说,秦氏精工证明,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在高技术领域与国外巨头竞争!
当晚的本地新闻用了五分钟报道此事,民族品牌的骄傲成了秦氏精工的新标签。领导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承诺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只有李卫国注意到一个细节:老秦,你给工作组看的技术资料...好像比我们实际用的落后半代?
秦浩笑而不答。他早就料到技术共享的要求,提前准备了一套简化版图纸。核心的液压补偿算法和特殊材料配方,只存在于他和周明、方磊的大脑中。
三天后,县里通知红帽子问题暂缓处理;一周后,拨来二十万新技术推广经费;最令人惊喜的是,海德公司追加了三千套订单,原因是他们的测试显示秦氏产品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远超竞争对手。
知道为什么吗?秦浩在庆功宴上揭秘,辽阳那种合金有个特性——低温下强度反而提高。老徐说这是为航天器开发的特性。
众人恍然大悟。一次偶然的材料替代,竟成了技术优势。这或许就是创新的魅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突破在哪里等着。
元旦,秦氏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铜牌揭幕仪式上,张副亲自出席,宣布将其列为重点科技型企业。
同一天,机床厂的十五台设备也运抵扩建后的厂区。秦浩亲自带队开始了又一轮技术改造,这次的目标是将它们变成专业化的静压导轨生产设备。
今年目标五百万,压力不小啊。李卫国看着崭新的年度计划书,既兴奋又忐忑。
秦浩却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又介绍了家新士客户,下个月来验厂;贸易商发来询价函,要一千套样品。他转向实验室方向,周明他们的数控系统也快完成了,一旦量产,成本能降30%。
你变了,老秦。李卫国突然说,以前你眼里只有技术和质量,现在开始算经济账了。
……
秦浩站在厂机械院大楼前,抬头望着这座灰白色的六层建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的金属扣。清晨的阳光斜照在玻璃窗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上台阶。
同志,请问张副院长在吗?秦浩向门卫出示了介绍信。
门卫扫了一眼,指了指三楼:306办公室,不过张院今天有会,不一定见你。
谢谢。秦浩点点头,快步上楼。他的皮鞋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心跳上。
306办公室的门半开着,秦浩轻轻敲了敲。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男声。
秦浩推门而入,看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正在批阅文件。他戴着黑框眼镜,鬓角已经花白,但腰板挺得笔直。
张院长您好,我是秦氏精工的秦浩。秦浩微微欠身,递上名片和一份装订整齐的材料,冒昧来访,是想向您汇报我们企业在静压导轨技术上的突破。
张副院长抬起头,目光如炬地打量了秦浩几秒,才接过材料:坐吧。秦氏精工...就是那个接了外国订单的民营企业?
是的。秦浩在对面坐下,背挺得笔直,我们自主研发的静压导轨已经通过外国海德公司的严格测试,获得了首批五百套订单。
张副院长翻开材料,目光在技术参数和检测报告上停留了片刻:不错啊,能达到外国工业标准din级别。不过...他合上文件夹,你大老远跑来,不只是为了报喜吧?
秦浩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了两下。果然瞒不过这位老江湖。
张院明鉴。秦浩直视对方的眼睛,我们的技术确实获得了国际认可,但现在有人要借整顿之名,扼杀这个刚刚起步的民族品牌。
张副院长摘下眼镜,用绒布擦了擦镜片:具体说说。
秦浩将赵副厂长如何利用红帽子企业整顿政策打压他们的情况一一道来,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说到最后,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获得的外国订单合同原件,以及海德公司的质量认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