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我在兽世当巫医大女士
第137章 竹蒸笼第二次
小
大
凌渊环视一圈,看着大家脸上专注思索的神情,知道火候到了。他拿起自己那个示范用的、结构完美密封良好的竹蒸笼,稳稳架在烧着水的石罐上。
“看好了,从头再来一次” 他这句话,像是一道清晰的指令,驱散了众人因初次尝试失败而蒙上的些许阴霾和浮躁。一双双眼睛,带着前所未有的认真,紧紧锁定凌渊的每一个动作。
凌渊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拿起一根符合标准的老竹,屈指叩击,发出沉闷厚实的声响。“听声辨质,记住这个感觉。”他又指向竹皮颜色更深沉、竹节更突出的部分,“老竹,韧而不脆” 这次,没人再去碰那些青翠诱人的嫩竹。
他再次示范劈砍竹筒(A段)的技巧:燧石刀沿着竹纹切入,手腕稳定发力,不是蛮力硬劈,而是顺着竹子天然的纹理引导。一声顺畅的“嚓”声,竹筒应声裂为规整的两半。去除内部隔膜的动作也干净利落。
接着是做蒸格的关键——处理竹条(B段)。凌渊强调:“竹条宽度要均匀,厚薄也要尽量一致。太薄承重差,太厚雾气难透。” 他用石刀仔细修整着每一根竹条,确保其平直光滑。
编织开始了。这一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凌渊的动作不快,但极其清晰:两根竹条垂直交叉,在交点处用细藤条缠绕两圈,拉紧固定,打一个简单的死结。再放上第三根、第四根,他编织的网格并非绝对方正,但每个交叉点都压实、捆牢,整体结构紧凑而富有弹性。他特意留出边缘稍长的竹条,方便后续嵌入竹筒时卡位和捆扎固定。
“交叉点是关键,藤条要捆死,但别勒断竹条。网格宁可稍密一点,也别太疏,小块食物会漏。” 凌渊一边编,一边解释要点。他编好的蒸格,手指用力按下去,虽有弹性,却绝不会塌陷变形。
轮到大家动手时,气氛明显不同了。急躁被克制,取而代之的是小心翼翼的模仿和相互间的低声询问。
“石爪,你这根条子是不是削歪了,放不平”
“哎,巧手婶,藤条绕这里,对,拉紧再紧点”
“烬牙,你交叉点没压死,松松垮垮的”
虽然速度慢了许多,笨拙依旧,但地上不再有崩裂的竹片和完全散架的失败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虽然歪歪扭扭、孔隙大小不一,但总算能保持基本形状的圆形网格雏形。汗水从他们额头渗出,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凌渊穿梭其中,重点指导着捆扎技巧和网格的加固。“这里,再加一道藤,对,绕个十字,边缘这几根长条,待会儿要弯折进去卡在竹筒壁上”
终于,几个勉强算是“成品”的蒸格诞生了。石爪那个格外厚实,网格编得有点密;巧手婶的则边缘收束得不太圆;烬牙的还算周正。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编好的蒸格,学着凌渊的样子,嵌入各自劈开的竹筒底部约三分之一处。
“卡住,感觉卡住了吗?”凌渊挨个检查,用手按压蒸格中心测试稳定性。他帮石爪调整了蒸格角度,使其更水平;帮巧手婶在竹筒内壁钻了小孔,穿上藤条将蒸格悬吊固定得更牢靠。
“巧手婶”凌渊转向这位部落里掌管食物储备的权威,“麻烦你带两个人,去储藏洞。取些晒好的刺骨鱼干,就是那种肉质厚实的,再拿一小把干贻贝肉。记得用干净的叶子包好。” 储藏洞是部落存放宝贵干货的地方,由巧手婶掌管钥匙(或类似信物),她最熟悉里面的存货。
“放心,保管挑最好的”巧手婶应得干脆,立刻点了一个平时帮她做事的妇人,两人步履匆匆地朝部落聚居地中心的方向走去。
凌渊自己也没闲着,他走到溪水下游水流平缓处,那里堆放着大家初步完成的蒸笼半成品——劈好的竹筒、编好的蒸格、涂抹好黏土阴干着的叶子盖。他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部件,尤其是蒸格的牢固程度和盖子的涂抹均匀度,对做得特别好的地方点头肯定,对存在隐患的地方则默默记下,待会儿好针对性指导。
时间在专注的等待和劳作中悄然流逝。阳光从竹林缝隙中投下的光斑,渐渐拉长、西斜。
“回来了,鱼” 石爪洪亮的声音率先响起。只见他和烬牙几人浑身湿漉漉的,却满脸喜气,每人手里都提着好几条用坚韧水草穿腮而过的大鱼,鱼尾还在有力地拍打着,银亮的鳞片在斜阳下闪着光。收获颇丰,足够每人分上一条有余。
几乎前后脚,巧手婶也带着人回来了,怀里抱着几个用宽大干净叶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包裹,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阳光与海水混合的干货气息。“鱼干和贝肉都拿来了,够用”
食材齐备,新一批蒸笼也基本完工。这一次,蒸格编织的密度、藤条捆扎的牢固度、盖子黏土涂抹的均匀度,都肉眼可见地比上一轮有了显著提升。虽然依旧带着手工的朴拙痕迹,但已具备了实用功能。
点火,架笼,铺食材
溪边再次升腾起白色的水雾。这一次,蒸笼盖子边缘逸散的雾气明显比上次均匀、可控得多。石爪紧紧盯着自己那个蒸笼,上次网格过密的教训让他这次特意放松了些编织;巧手婶则用手死死压着自己蒸笼盖子上压着的石块,生怕再漏气;烬牙显得沉稳许多,不时调整着火候;凌骁依旧沉默还好他给叶晨让他去熏肉去,在这里帮忙烧火。但动作精准,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
空气中弥漫开熟悉又令人期待的复合香气——下层干货被湿热蒸汽唤醒的浓郁咸鲜,混合着上层新鲜鱼肉被纯净蒸汽锁住的清甜。
当凌渊宣布时间到时,众人怀着比上次更强烈也更忐忑的期待,揭开了各自的叶泥盖。
“哗——” 温润的蒸汽带着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
石爪的蒸笼里,鱼干段饱满油润,不复干硬,新鲜鱼肉白嫩;巧手婶的盖子密封效果提升,里面的野菜芯翠绿鲜亮;烬牙的成果一如既往的稳定;凌骁的则堪称完美,食材状态几乎与凌渊示范的无异。
品尝开始了,没有昨夜那种颠覆性的极致震撼,但每一口都充满了成功的踏实感。自己亲手制作的工具,蒸出了实实在在的美味。软糯的鱼干、鲜嫩的鱼肉、脆甜的野菜咀嚼声和满足的叹息声此起彼伏。石爪大口嚼着自己蒸软的鱼干,咧嘴笑道:“成了,这味儿对了”巧手婶小口品尝着那脆嫩的野菜,脸上是纯粹的欢喜:“总算没白费劲,这盖子压严实了就是不一样”
食物的分量足够,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些,就地围坐,分享着这顿意义非凡的“雾蒸晚餐”夕阳的金辉洒在溪水上,也染红了众人满足的笑脸。
待到食物吃完,杯盘或者说,蒸笼和石罐,就成了需要处理的问题。
“阿木,阿龙,”凌渊点了两个平时负责清理篝火和灶台的年轻战士,“你们带几个人,把这些石罐、还有用过的蒸笼,都搬到溪水下游去。用沙子和溪水,里里外外刷洗干净,特别是蒸格缝隙里的残渣,一点不能留,洗干净了就放在通风的石头上晾干” 保持工具清洁是长期使用的关键,凌渊深知这一点。
“是”阿木和阿叶立刻应声,招呼同伴开始收拾。
“巧手婶”凌渊转向她,“剩下的新鲜鱼和没用完的干货,还得麻烦你带回储藏洞收好。用干净的叶子重新包严实,别沾了潮气”
“放心,交给我”巧手婶利落地开始打包。
“石爪,烬牙”凌渊看向两位战士首领,“今天大家都辛苦了,工具都做得不错,也尝到了甜头。这些蒸笼,”他指了指那些清洗干净后正在晾干的、带着水光的竹器,“让大家各自认领自己做的带回去。告诉他们,以后想吃软乎的肉干、鲜嫩的野菜,就用这个法子。明天,还想学的,可以继续琢磨怎么编得更好、盖子怎么抹得更匀”。
“好”石爪和烬牙点头,眼中充满了对这项新技艺普及的信心。
安排妥当,凌渊看着众人各自忙碌:战士们在溪水中用力刷洗着蒸笼和石罐,水花四溅;巧手婶带着妇人小心地包裹着剩余的食材;众人认领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尚带着水汽的竹蒸笼,脸上洋溢着初获新工具的满足和明日再精进的期待,三三两两地结伴,谈笑着向部落聚居地的方向走去。
凌渊却没有立刻随众人返回,他站在溪边,目光落在石爪他们捕回来、还剩下几条没吃完的鲜活刺骨鱼上。鱼被草绳穿着腮,搁在湿润的石板上,鱼鳃还在微微翕动,银亮的鳞片反射着最后的天光。
他心中一动,走过去,挑拣出两条最大最肥美的。又从巧手婶打包好、准备带回储藏洞的晒干刺骨鱼干中,拣了几条肉质最厚实、品相最好的。他用干净的阔叶将鲜鱼和鱼干仔细分开包裹好,鲜鱼那包特意多裹了一层湿润的大叶子保鲜。
“石爪”凌渊叫住正准备离开的战士首领,将两个包裹递给他,“这个,他指着包着鲜鱼的叶子包,“送到族长夫人的住处,就说是今日河边新得的,请夫人尝个鲜” 他顿了顿,又指着另一个包裹,“这里面是晒得最好的鱼干,也一并送去。告诉夫人,这是用新法子‘雾蒸’后最好吃的”。
石爪接过包裹,有些惊讶,但立刻明白了凌渊的意思。族长夫人在部落中地位尊崇,凌渊此举既是表达敬意,也隐含着希望这种新烹饪方式能得到上层认可的意味。“明白”石爪郑重地点点头,“我亲自送去,保证把话带到”。
看着石爪魁梧的身影捧着包裹大步流星地消失在通往部落中心的小径上,凌渊迈步向熏火房走去。越靠近,那股混合着松柏枝、铁杉木屑燃烧的独特烟熏气息便愈发浓郁,还夹杂着肉类在缓慢脱水过程中散发的、原始的油脂芳香。熏火房门口,一个年轻的战士正蹲着,小心地往旁边一个石槽里添加着浸湿的锯末和香草——这是用来控制烟雾浓度和温度的。
看到凌渊走近,年轻战士连忙站起来:“族长”
“里面情况怎么样”凌渊问道,目光投向那扇厚实的、开着小观察口的木门。
“按您之前吩咐的,火压得很小,用的是闷烧的湿木头和香草堆。烟雾一直保持青色,肉干挂上去到现在,还没到变色的时候”年轻战士回答得很仔细。
凌渊点点头,推开了厚重的木门。一股更加浓郁、温热的烟雾混合着肉香扑面而来,但并不呛人。熏火房内部空间不小,光线昏暗,只有几处特意留出的、用石块精心垒砌的小火塘里,暗红色的炭火在湿木屑和香草覆盖下阴燃着,释放出持续而温和的热量和青烟。火塘上方,是纵横交错的结实木架,上面挂满了成排成排、已经初步处理过的肉条。这些肉条在昏暗的光线下呈现出深红的生肉本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油脂,正缓慢地脱水、收缩。浓淡适宜的青色烟雾如同有生命的薄纱,在肉条之间无声地流淌、渗透。
空气是温热的,带着湿润的烟熏感。凌渊仔细地巡视着,查看每一处火塘的状态,确保没有明火窜起,伸手感受了一下距离火源不同位置肉条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凑近观察肉条表面的脱水程度和油脂分泌情况。一切都还在初始阶段,离形成那层诱人的深褐色熏烤外壳和内部理想的脱水软化还差得远。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精准控火的持久战,尤其是在这最初也是最容易失败的阶段。
“你做得很好”凌渊对跟进来的年轻战士说道,“去休息吧,今晚我守在这里”。
年轻战士有些迟疑:“族长,您也累了一天了,要不还是我”。
凌渊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熏制的头几天最关键,火候和烟雾稍有差池,这一整房的肉就可能废掉。我亲自盯着,更稳妥。你去告诉负责轮值的,今晚熏火房不用换人了”
“是”年轻战士不再坚持,带着对凌渊这份担当的敬意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厚重的木门隔绝了外界最后的天光,也隔绝了大部分声响。熏火房内瞬间变得更加幽暗,只剩下几处火塘里炭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以及烟雾在房梁和肉条间无声流淌的静谧。青色的烟雾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更加朦胧,如同凝固的薄雾。肉条上缓慢凝聚、滴落的油脂,落入下方铺垫的草木灰中,发出极其细微的“滋”声。
凌渊在门边找了个干燥的地方坐下,背靠着微凉的泥砖墙壁。他没有丝毫睡意,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整个空间,耳朵敏锐地捕捉着火塘和肉架传来的每一点细微声响。
“看好了,从头再来一次” 他这句话,像是一道清晰的指令,驱散了众人因初次尝试失败而蒙上的些许阴霾和浮躁。一双双眼睛,带着前所未有的认真,紧紧锁定凌渊的每一个动作。
凌渊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拿起一根符合标准的老竹,屈指叩击,发出沉闷厚实的声响。“听声辨质,记住这个感觉。”他又指向竹皮颜色更深沉、竹节更突出的部分,“老竹,韧而不脆” 这次,没人再去碰那些青翠诱人的嫩竹。
他再次示范劈砍竹筒(A段)的技巧:燧石刀沿着竹纹切入,手腕稳定发力,不是蛮力硬劈,而是顺着竹子天然的纹理引导。一声顺畅的“嚓”声,竹筒应声裂为规整的两半。去除内部隔膜的动作也干净利落。
接着是做蒸格的关键——处理竹条(B段)。凌渊强调:“竹条宽度要均匀,厚薄也要尽量一致。太薄承重差,太厚雾气难透。” 他用石刀仔细修整着每一根竹条,确保其平直光滑。
编织开始了。这一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凌渊的动作不快,但极其清晰:两根竹条垂直交叉,在交点处用细藤条缠绕两圈,拉紧固定,打一个简单的死结。再放上第三根、第四根,他编织的网格并非绝对方正,但每个交叉点都压实、捆牢,整体结构紧凑而富有弹性。他特意留出边缘稍长的竹条,方便后续嵌入竹筒时卡位和捆扎固定。
“交叉点是关键,藤条要捆死,但别勒断竹条。网格宁可稍密一点,也别太疏,小块食物会漏。” 凌渊一边编,一边解释要点。他编好的蒸格,手指用力按下去,虽有弹性,却绝不会塌陷变形。
轮到大家动手时,气氛明显不同了。急躁被克制,取而代之的是小心翼翼的模仿和相互间的低声询问。
“石爪,你这根条子是不是削歪了,放不平”
“哎,巧手婶,藤条绕这里,对,拉紧再紧点”
“烬牙,你交叉点没压死,松松垮垮的”
虽然速度慢了许多,笨拙依旧,但地上不再有崩裂的竹片和完全散架的失败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虽然歪歪扭扭、孔隙大小不一,但总算能保持基本形状的圆形网格雏形。汗水从他们额头渗出,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凌渊穿梭其中,重点指导着捆扎技巧和网格的加固。“这里,再加一道藤,对,绕个十字,边缘这几根长条,待会儿要弯折进去卡在竹筒壁上”
终于,几个勉强算是“成品”的蒸格诞生了。石爪那个格外厚实,网格编得有点密;巧手婶的则边缘收束得不太圆;烬牙的还算周正。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编好的蒸格,学着凌渊的样子,嵌入各自劈开的竹筒底部约三分之一处。
“卡住,感觉卡住了吗?”凌渊挨个检查,用手按压蒸格中心测试稳定性。他帮石爪调整了蒸格角度,使其更水平;帮巧手婶在竹筒内壁钻了小孔,穿上藤条将蒸格悬吊固定得更牢靠。
“巧手婶”凌渊转向这位部落里掌管食物储备的权威,“麻烦你带两个人,去储藏洞。取些晒好的刺骨鱼干,就是那种肉质厚实的,再拿一小把干贻贝肉。记得用干净的叶子包好。” 储藏洞是部落存放宝贵干货的地方,由巧手婶掌管钥匙(或类似信物),她最熟悉里面的存货。
“放心,保管挑最好的”巧手婶应得干脆,立刻点了一个平时帮她做事的妇人,两人步履匆匆地朝部落聚居地中心的方向走去。
凌渊自己也没闲着,他走到溪水下游水流平缓处,那里堆放着大家初步完成的蒸笼半成品——劈好的竹筒、编好的蒸格、涂抹好黏土阴干着的叶子盖。他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部件,尤其是蒸格的牢固程度和盖子的涂抹均匀度,对做得特别好的地方点头肯定,对存在隐患的地方则默默记下,待会儿好针对性指导。
时间在专注的等待和劳作中悄然流逝。阳光从竹林缝隙中投下的光斑,渐渐拉长、西斜。
“回来了,鱼” 石爪洪亮的声音率先响起。只见他和烬牙几人浑身湿漉漉的,却满脸喜气,每人手里都提着好几条用坚韧水草穿腮而过的大鱼,鱼尾还在有力地拍打着,银亮的鳞片在斜阳下闪着光。收获颇丰,足够每人分上一条有余。
几乎前后脚,巧手婶也带着人回来了,怀里抱着几个用宽大干净叶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包裹,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阳光与海水混合的干货气息。“鱼干和贝肉都拿来了,够用”
食材齐备,新一批蒸笼也基本完工。这一次,蒸格编织的密度、藤条捆扎的牢固度、盖子黏土涂抹的均匀度,都肉眼可见地比上一轮有了显著提升。虽然依旧带着手工的朴拙痕迹,但已具备了实用功能。
点火,架笼,铺食材
溪边再次升腾起白色的水雾。这一次,蒸笼盖子边缘逸散的雾气明显比上次均匀、可控得多。石爪紧紧盯着自己那个蒸笼,上次网格过密的教训让他这次特意放松了些编织;巧手婶则用手死死压着自己蒸笼盖子上压着的石块,生怕再漏气;烬牙显得沉稳许多,不时调整着火候;凌骁依旧沉默还好他给叶晨让他去熏肉去,在这里帮忙烧火。但动作精准,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
空气中弥漫开熟悉又令人期待的复合香气——下层干货被湿热蒸汽唤醒的浓郁咸鲜,混合着上层新鲜鱼肉被纯净蒸汽锁住的清甜。
当凌渊宣布时间到时,众人怀着比上次更强烈也更忐忑的期待,揭开了各自的叶泥盖。
“哗——” 温润的蒸汽带着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
石爪的蒸笼里,鱼干段饱满油润,不复干硬,新鲜鱼肉白嫩;巧手婶的盖子密封效果提升,里面的野菜芯翠绿鲜亮;烬牙的成果一如既往的稳定;凌骁的则堪称完美,食材状态几乎与凌渊示范的无异。
品尝开始了,没有昨夜那种颠覆性的极致震撼,但每一口都充满了成功的踏实感。自己亲手制作的工具,蒸出了实实在在的美味。软糯的鱼干、鲜嫩的鱼肉、脆甜的野菜咀嚼声和满足的叹息声此起彼伏。石爪大口嚼着自己蒸软的鱼干,咧嘴笑道:“成了,这味儿对了”巧手婶小口品尝着那脆嫩的野菜,脸上是纯粹的欢喜:“总算没白费劲,这盖子压严实了就是不一样”
食物的分量足够,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些,就地围坐,分享着这顿意义非凡的“雾蒸晚餐”夕阳的金辉洒在溪水上,也染红了众人满足的笑脸。
待到食物吃完,杯盘或者说,蒸笼和石罐,就成了需要处理的问题。
“阿木,阿龙,”凌渊点了两个平时负责清理篝火和灶台的年轻战士,“你们带几个人,把这些石罐、还有用过的蒸笼,都搬到溪水下游去。用沙子和溪水,里里外外刷洗干净,特别是蒸格缝隙里的残渣,一点不能留,洗干净了就放在通风的石头上晾干” 保持工具清洁是长期使用的关键,凌渊深知这一点。
“是”阿木和阿叶立刻应声,招呼同伴开始收拾。
“巧手婶”凌渊转向她,“剩下的新鲜鱼和没用完的干货,还得麻烦你带回储藏洞收好。用干净的叶子重新包严实,别沾了潮气”
“放心,交给我”巧手婶利落地开始打包。
“石爪,烬牙”凌渊看向两位战士首领,“今天大家都辛苦了,工具都做得不错,也尝到了甜头。这些蒸笼,”他指了指那些清洗干净后正在晾干的、带着水光的竹器,“让大家各自认领自己做的带回去。告诉他们,以后想吃软乎的肉干、鲜嫩的野菜,就用这个法子。明天,还想学的,可以继续琢磨怎么编得更好、盖子怎么抹得更匀”。
“好”石爪和烬牙点头,眼中充满了对这项新技艺普及的信心。
安排妥当,凌渊看着众人各自忙碌:战士们在溪水中用力刷洗着蒸笼和石罐,水花四溅;巧手婶带着妇人小心地包裹着剩余的食材;众人认领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尚带着水汽的竹蒸笼,脸上洋溢着初获新工具的满足和明日再精进的期待,三三两两地结伴,谈笑着向部落聚居地的方向走去。
凌渊却没有立刻随众人返回,他站在溪边,目光落在石爪他们捕回来、还剩下几条没吃完的鲜活刺骨鱼上。鱼被草绳穿着腮,搁在湿润的石板上,鱼鳃还在微微翕动,银亮的鳞片反射着最后的天光。
他心中一动,走过去,挑拣出两条最大最肥美的。又从巧手婶打包好、准备带回储藏洞的晒干刺骨鱼干中,拣了几条肉质最厚实、品相最好的。他用干净的阔叶将鲜鱼和鱼干仔细分开包裹好,鲜鱼那包特意多裹了一层湿润的大叶子保鲜。
“石爪”凌渊叫住正准备离开的战士首领,将两个包裹递给他,“这个,他指着包着鲜鱼的叶子包,“送到族长夫人的住处,就说是今日河边新得的,请夫人尝个鲜” 他顿了顿,又指着另一个包裹,“这里面是晒得最好的鱼干,也一并送去。告诉夫人,这是用新法子‘雾蒸’后最好吃的”。
石爪接过包裹,有些惊讶,但立刻明白了凌渊的意思。族长夫人在部落中地位尊崇,凌渊此举既是表达敬意,也隐含着希望这种新烹饪方式能得到上层认可的意味。“明白”石爪郑重地点点头,“我亲自送去,保证把话带到”。
看着石爪魁梧的身影捧着包裹大步流星地消失在通往部落中心的小径上,凌渊迈步向熏火房走去。越靠近,那股混合着松柏枝、铁杉木屑燃烧的独特烟熏气息便愈发浓郁,还夹杂着肉类在缓慢脱水过程中散发的、原始的油脂芳香。熏火房门口,一个年轻的战士正蹲着,小心地往旁边一个石槽里添加着浸湿的锯末和香草——这是用来控制烟雾浓度和温度的。
看到凌渊走近,年轻战士连忙站起来:“族长”
“里面情况怎么样”凌渊问道,目光投向那扇厚实的、开着小观察口的木门。
“按您之前吩咐的,火压得很小,用的是闷烧的湿木头和香草堆。烟雾一直保持青色,肉干挂上去到现在,还没到变色的时候”年轻战士回答得很仔细。
凌渊点点头,推开了厚重的木门。一股更加浓郁、温热的烟雾混合着肉香扑面而来,但并不呛人。熏火房内部空间不小,光线昏暗,只有几处特意留出的、用石块精心垒砌的小火塘里,暗红色的炭火在湿木屑和香草覆盖下阴燃着,释放出持续而温和的热量和青烟。火塘上方,是纵横交错的结实木架,上面挂满了成排成排、已经初步处理过的肉条。这些肉条在昏暗的光线下呈现出深红的生肉本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油脂,正缓慢地脱水、收缩。浓淡适宜的青色烟雾如同有生命的薄纱,在肉条之间无声地流淌、渗透。
空气是温热的,带着湿润的烟熏感。凌渊仔细地巡视着,查看每一处火塘的状态,确保没有明火窜起,伸手感受了一下距离火源不同位置肉条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凑近观察肉条表面的脱水程度和油脂分泌情况。一切都还在初始阶段,离形成那层诱人的深褐色熏烤外壳和内部理想的脱水软化还差得远。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精准控火的持久战,尤其是在这最初也是最容易失败的阶段。
“你做得很好”凌渊对跟进来的年轻战士说道,“去休息吧,今晚我守在这里”。
年轻战士有些迟疑:“族长,您也累了一天了,要不还是我”。
凌渊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熏制的头几天最关键,火候和烟雾稍有差池,这一整房的肉就可能废掉。我亲自盯着,更稳妥。你去告诉负责轮值的,今晚熏火房不用换人了”
“是”年轻战士不再坚持,带着对凌渊这份担当的敬意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厚重的木门隔绝了外界最后的天光,也隔绝了大部分声响。熏火房内瞬间变得更加幽暗,只剩下几处火塘里炭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以及烟雾在房梁和肉条间无声流淌的静谧。青色的烟雾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更加朦胧,如同凝固的薄雾。肉条上缓慢凝聚、滴落的油脂,落入下方铺垫的草木灰中,发出极其细微的“滋”声。
凌渊在门边找了个干燥的地方坐下,背靠着微凉的泥砖墙壁。他没有丝毫睡意,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整个空间,耳朵敏锐地捕捉着火塘和肉架传来的每一点细微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