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苏联军事技术考察团,喀秋莎火箭弹

缅北基地。

方文正在看仰光总公司发来的欧洲商业计划进展电报。

事态如他所设想般发展,半导体收音机就相当于后世的智能手机,电子管收音机则就是功能机,被其替代是必然的。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有信心推出更多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商品,将泰山航空变成一家超级企业。

但现在,他更多的心思却放在军工领域上。

放下电报,方文继续在军用自行车生产线的开发。

八路军提出的这项采购要求,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军工装备不光是在高端领域发展,还要切近现实情况。

根据地需要的不光是高端军事设备,还有实际中能够使用,促进军队战斗力均衡发展的各种有用装备。

军用自行车就是其中一个。

可以载重运输,可以在平原地区以8-10公里时速长时间移动,耐用性和性能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为此方文选择了使用苏联原来的特种锰钢。

当然不是选择完整的特种锰钢,那可太浪费了,而是加工后的边角料。

那些压铸和切割后的特种锰钢边角料都是边缘不规则的条状和环状废料,一直没有想到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可现在军用自行车却成了最好的应用方向。

他决定先亲手制作出一架自行车再说。

冲压车间的机器轰鸣声里,方文戴着沾了机油的帆布手套,在冲压机旁盯着第一块特种锰钢边角料——那是块边缘带着切削毛刺的不规则条状废料,厚度足有1.2厘米,此前一直堆在仓库角落积灰。

当操作工按下电钮,重型冲压机的压头带着沉闷的“哐当”声落下,锰钢废料在模具中被强行塑形,原本突兀的边角被压平,初步显现出车架上管的弧形轮廓,金属受挤压产生的灼热感透过空气传来,方文伸手摸了摸冲压后的半成品,指尖能感受到特种锰钢特有的坚硬质感。

“把这个拿去做下强度测试。”方文将半成品递给旁边的技术员,特种锰钢的强度虽高,但边角料可能存在隐性裂纹,这是军用装备的大忌,因此进行金属探伤是必须的。

半小时后,探伤报告显示无异常,生产线才正式进入批量冲压环节——条状废料被依次送入不同模具,分别压制成车架的上管、下管、立管,环状废料则被压成车叉的套管,原本杂乱的废料在冲压机下逐渐变成了自行车车架组件毛坯。

这些压铸毛坯件,还要在机床和研磨设备上进一步加工,做成符合规格的组件。

操作工将毛坯件固定在车床上,刀具沿着接口处缓慢游走,削去毛坯件边缘多余部分,将立管的内径打磨,确保后续能与车座杆严丝合缝。

车叉的套管则需要镗出内螺纹,方便安装前轴。

接下来是焊接工序。焊工们举着护目板,手持电弧焊枪对准锰钢部件的接口,蓝色的弧光在车间里此起彼伏,高温将焊接材料熔化成液态,填入接口处。

方文特意要求采用“鱼鳞焊”工艺,每一道焊纹都要紧密衔接,避免出现气孔。

通过焊接,原本分散的部件此刻连成一个完整的框架,随后是防锈处理。

车间里的酸洗池早已备好,车架被吊入池中浸泡20分钟,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和油污,再转入磷化池形成一层细密的磷化膜——这比普通自行车的喷漆防锈更耐用,能适应南方雨季的潮湿和北方山地的风沙。

磷化完成后,车架被送入烤漆房,喷上深灰色的特制漆,经过120c的高温烘烤后,漆面牢牢附着在锰钢表面,除非用金属硬物破坏,基本不会留下痕迹。

与此同时,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也在同步推进。

车轮的车圈同样用锰钢边角料冲压成型,为了自行车生产,方文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款滚圆机。

通过滚圆机可以将锰钢条做成车圈,并且校正圆度,确保转动时不会偏心。

车座则用帆布包裹硬质海绵,外层套上一层从昆明买来的水牛皮,既能保证坐骑舒适度,又很耐磨。

踏板,用来做脚踏板最好的材质是塑料,但现在塑料很贵,考虑到成本和制作难度,方文直接选择了木质踏板,并且是可更换型的,如果坏了,使用者可以很直接削木头做一个替代品套上去。

还有橡胶轮胎。

这方面,由南洋的华人橡胶商行直接提供了可用的自行车轮胎圈,倒是少了很多麻烦。

但也有在亚洲暂时做不出的零部件。

包括;链条和车轮上的辐条。

链条是自行车的重要机械动力零部件,要是完全自产,难度大,甚至为此要建立专用炼钢厂、链条厂,没必要,还不如从欧洲采购。

辐条需要更细的钢轴,泰山缅北基地虽然各种加工设备齐全,却偏偏没有这种精密加工的设备,毕竟锰钢废料的硬度高,那么细的材质,现有设备基本上做不出。

因此辐条也得从欧洲购买。

为此,欧洲分公司的人,收到方文命令后,派人去欧洲的自行车生产商那里进行零部件采购。

在欧洲,自行车的销量很大,也有很多生产企业。

泰山航空分公司的人主要是利用在德法英三国开专卖店的机会,与三国境内的自行车厂商进行商洽。

他们先后联络了德国的diamant和kalkhoff,英国的raleigh,法国的Alcyon。

但目前局势下,德国的两家企业已经被军管,无法进行商业采购,英国的raleigh(兰令)现在在军工上发展,对于自行车零部件的采购兴趣不大。

倒是法国的Alcyon,虽然同时拥有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三个业务,却依然在自行车领域保有不错生产能力。

最终,零部件的采购选择了法国的Alcyon,并将第一批样品通过飞机直接发往缅甸。

等欧洲的零部件送来,准备齐全的方文开始了总装环节。

他和工人们一同操作,将车架固定在装配台上,先安装中轴和曲柄,调试链条的松紧度,确保蹬踏时没有卡顿;接着装上前后轮,校准轮圈与车架的间距,拧紧轴螺母时要用为此特制的扭矩扳手,按照规定的力矩操作——过松容易松动,过紧则会增加骑行阻力。

当第一辆军用自行车组装完成时,方文推着车走到室外的空地上,单手提起车架尾部,让前轮离地——整辆车的重量比普通自行车重3公斤,但手感却很扎实。

他跨上车蹬了起来,车身在砂石路上平稳前行,即使碾过凸起的石块,抖动颠簸的车架也没有任何问题,刹车时车轮能迅速停稳,没有出现跑偏的情况。

看来效果还不错,再测试下载重。

方文招呼工人搬来装有石头的箱子,一个25公斤,两个箱子总重约50公斤,他在车后座的货架放好两个箱子,再用绳索捆好。

随后再次骑行测试,蹬踏的力度虽比空载时稍大,但时速仍能稳定在8公里左右,车架的承重部位没有出现弯曲的迹象。

方文停下车,拍了拍车架上的深灰色漆面,嘴角终于露出笑意。

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军用自行车,耐造、能装、跑得稳,应该可以为华北平原上的军事行动服务。

现在零部件部分由缅北基地生产,部分从欧洲采购,已经符合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随即,跟进接管自行车生产业务的方守信,开始准备在仰光成立自行车组装生产线的事宜。

而这时,一队访客乘坐泰山航空的客机降落在仰光机场。

提前接到电报通知的方文,前往仰光接机。

仰光机场的停机坪上,螺旋桨逐渐停止转动,在发动机的轰鸣声消失后,舱门开启,飞机空乘服务员打开舱门,微笑道:“各位旅客,泰山航空亚洲国际航班仰光站已经抵达,在此下机的乘客请下机,其余乘客不要擅自离开,此处停靠三十分钟后会继续起飞,下一站是昆明。”

五名苏联军事技术考察代表团成员依次走下舷梯。

他们穿着立领便服,但为了表明自己身份,在胸口佩戴了印有镰刀锤子与五角星图案的徽章,袖口缝代表各自的标识(‘空气动力研究所’‘乌拉尔机械厂’‘苏联科学院’)

领头的那位,袖口上没有标识,却主动与来接机的方文交谈。

“你好,我是本次军事技术考察交流团的团长瓦西里伊万诺夫。”

“欢迎你们的到来,我是方文。”

方文微笑迎接了五人苏联考察团,带着他们上了另一架飞机,直接飞往缅北基地。

方文在驾驶舱驾驶着飞机,龚修能站在驾驶舱门口守护。

而后面折叠座椅上,坐着五位苏联考察团成员。

对于这位喜欢自己驾驶飞机全世界到处飞的航空公司所有人,以及空中战斗英雄,苏联考察团的人也有所耳闻,他们在想如何在飞行途中借机与方文交谈,打开这场军事考察的开局。

瓦西里伊万诺夫,并没有接近舱门,而是隔着龚修能出声道:“我们这次来,是为了你们的火箭弹发射技术,这件事上,我们五人和国内的技术专家都很好奇,你们明明是采用了我们的火箭弹,但没有相应的发射技术,为何可以做到那么好的射击效果?”

正在驾驶的方文回道:“这事不用着急,等到了地方再说,我保证这次的考察,会对我们双方都有益。在此之前,你能不能说下诺门坎发生的那场空战,我对此很感兴趣。”

瓦西里伊万诺夫回头看向一位考察团成员,让那人出面讲述诺门坎空战。

那人是空气动力研究所的,对空战中使用航空火箭弹进行齐射的过程描述的很详细,也给方文带来了一些航空火箭弹发射上面的小启发。

4个小时的飞行过去,飞机抵达缅北基地。

飞机降落挺稳后,方文带着五人苏联考察团前往基地招待所先行安顿,随后带着他们前往火箭弹厂进行考察。

一行人进入泰山火箭弹厂中,看着一间间生产厂房,不同的设备正在运行着,持续不断的生产着火箭弹的各个部件。

空气动力研究所的代表,看着这些露出诧异表情。

他低声与其他伙伴交流。

“这些生产线和我们的不一样,采用的工艺流程也不是我们的,看起来,他们掌握了自己的火箭弹生产工艺。”

“既然他们都掌握了自己的生产工艺,为什么还花那么多钱购买我们的呢?”

这个问题,成了五人共同的疑问。

为此,团长瓦西里主动问道:“方总经理,你们的火箭弹技术是不是来源于我们?”

“对。”方文实诚回应:“通过对你们的火箭弹逆向解构,我们了解了其中的结构和发射原理,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火箭技术,进行了升级改造,这才有了现在的工业化生产车间。我之所以向你们展示这一切,是因为我知道你们也拥有类似的技术,双方都在一个起跑线上。”

瓦西里点头:“今年3月,我们的“共产国际”工厂就试制成功Bm-13-16型车载火箭炮样车。该系统以吉斯-6卡车为底盘,搭载8组工字型导轨发射架,可携带16枚m-13(132毫米)火箭弹。尽管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火光和烟雾,但测试表明其对集群目标的毁伤效果显著——16枚火箭弹可覆盖400米宽、800米长的区域,瞬间倾泻230千克高爆炸药。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个秘密,却没想到你们也实现了,还在实战中进行运用,抢在了我们前面。”

方文微笑:“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你们的技术也能用于实战。”

他如此肯定,是基于历史,Bm-13-16型车载火箭炮可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前身。

一个小时过后,他带着考察团参观完了整个工厂,时间也到了中午,该是吃饭的时候了。

方文带着考察团,前往基地招待所,在招待所食堂款待了他们。

一桌菜已经备好,几人入座。

考虑到苏联人的酒量,方文给他们准备了云南的高度白酒‘力石酒’。

几杯白酒下肚,苏联人变得直爽起来,话也多了。

团长瓦西里在赞扬了白酒不错后,说明了他们此次来此考察的真正目的。

“我们研发火箭弹,是为了与德国的150毫米“喷烟者”火箭炮抗衡,虽然他们的火箭炮口径更大,但我们在射程上比德国远,齐射密度上,我们是16管他们是6管也占据优势。不过,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你们似乎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否帮我们突破它。”

方文奇道:“什么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