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帝太后赵姬
“那真实的赵姬又会是怎么样的?”遥渺渺的声音很轻,薄薄的像是划开了遮掩历史的幕布。
刘彻摇了摇头:“时过境迁,早已无人得知,只不过吾倒觉得她应该很像高后。”
看着刘彻脸上竟有向往之色,遥渺渺不由怔了怔:“你是指哪方面呢?”
“都挺像的吧,除了孝惠皇帝没有嬴政的雄才大略,以至两人结局不同罢了。”刘彻蹭了下遥渺渺的脸颊,“据说当年秦赵关系恶化,秦庄襄王异人和吕不韦买通赵国官员逃回秦国,将嬴政和赵姬留在了赵国。
那时嬴政不过是两岁的无知小儿,不论赵姬是世人所传的吕不韦豢养的歌女,还是赵国豪门之女,赵姬定然非常聪慧,才能在那种情况下将嬴政抚养长大。
嬴政继位为秦王时年仅13岁,赵姬更是作为王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共同把持朝政,
在嫪毐受封长信侯的第二年,赵姬被尊为帝太后。
那时嬴政还未创立皇帝称号,仍称秦王,而非皇帝。帝太后和王太后不同,秦国当时礼制里以“帝”最为尊贵,此举强化了赵姬的摄政地位,代表相当于“女帝”且代行君权之意。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因为一介市井之徒而迷了心智,更可能的是嫪毐乃秦国宗室,赵姬早期需要拉拢其作为对抗秦国王室宗亲和吕不韦的力量,后期嫪毐更是成为赵姬巩固和扩大摄政权力的助力。
《礼记》规定男子二十行冠礼,但嬴政的冠礼被延迟了2年才举行,而后才正式亲政。
这也是父皇为何强撑病体,提前为吾在16岁举行冠礼的原因,就是怕给了旁人未行冠礼不能治事亲政的借口。
嬴政延迟冠礼2年之久,应该是赵姬、秦王室宗亲、吕不韦三方权力博弈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嬴政当时的力量不足以对抗。
嬴政直到22岁才正式行了冠礼佩剑亲政,这里就很有意思了。
嫪毐之乱几乎在嬴政行冠礼的同时爆发,嬴政随即平定嫪毐之乱,又借嫪毐之乱牵连吕不韦,名正言顺的除掉吕不韦。
赵姬因嫪毐之乱被软禁于雍城,不久之后又被嬴政迎回咸阳,虽然不再摄政,却又依旧保留帝太后的尊号,而那时嬴政依旧还是秦王。
假如赵姬是担心嬴政亲政之后阻碍了她继续摄政,那么完全可以在嬴政冠礼之前,而不是让嬴政有时间行完冠礼,名正言顺的亲政后再平定叛乱。
这个时间点更像是赵姬和嬴政积蓄足够力量后,对王室宗亲和吕不韦势力的联合绞杀。
只有如此才能解释嬴政为何迎赵姬回咸阳并依旧尊赵姬为帝太后。
如果当年孝惠皇帝有嬴政这般胆识谋略,不知道高后会不会也如赵姬这般放权。
先王早逝,新王年幼,让王太后来执政是解决‘主少国疑’的最优解。”
遥渺渺捋了捋思绪,有种认知被彻底颠覆亟需重整的感觉。
“不对啊,嬴政迎回赵姬是因为茅焦劝谏嬴政,如果嬴政囚母就是违背孝道,会引起天下诸侯背离秦国,所以才有了这场嬴政迎母回咸阳的政治作秀。你又编故事诓我。”遥渺渺质疑地看向刘彻。